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2020-09-03 07:35:0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纪念日。当天上午,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向抗战烈士敬献花篮。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在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对抗战精神进行了深刻阐释:“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我们要大力弘扬苦难辉煌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从血与火的历史中凝聚民族复兴伟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情感,是愿意为祖国牺牲奉献的价值取向。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强敌面前有着一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被充分激发,决心用血肉筑起抵御侵略的钢铁长城。“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同胞誓言:“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悲愤的北平学生自发行动起来,发誓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一场声势浩大的“一·二九”运动由此爆发,并迅速影响全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华儿女“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万众一心,形成了波涛汹涌的反侵略洪流。回望抗战历史,我们更应激扬爱国情怀、坚持党的领导、携手同心奋斗,推动“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而绝不向敌人屈服的精神品质和高尚追求。抗日战争时期,面对疯狂残暴的日寇,中华儿女保持了决不与敌人同流合污、决不助纣为虐的民族气节。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和民族付出了很大牺牲和奉献。英烈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精神烛照未来。无数英雄先烈是我们民族的脊梁,是我们不断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所在。当前,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没有外敌入侵,无需时刻面临生死抉择的考验。但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先烈“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能够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告慰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所有先烈,告慰近代以来为中华民族独立、中国人民解放献出生命的所有英灵。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英雄气概就是不管敌人如何强大,自己将要付出多少牺牲,都要与敌人战斗到底的气概和壮举。十四年抗战,多少母亲送儿上战场,多少百姓毁家纾难御敌寇,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陷敌于灭顶之灾,是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谱写下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主义篇章。“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是直接参战还是后方支援,所有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人们,都是抗战英雄,都是民族英雄。”我们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作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筑牢信仰的基石、振奋精神的力量,戮力同心为民族复兴而奋斗,创造中华民族的新辉煌。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必胜信念就是对自己坚信的事业始终保持信心,不因困难大而改变,不因挫折多而放弃,一直坚定地向着目标前进。抗日战争是一场正义战胜邪恶、光明涤荡黑暗的战争。1938年5月,当日本侵略军还在大举进攻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就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是抗战军民的共同心声。中国人民始终坚信,不管眼下如何弱小、遭受了多少损失和挫折,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和平必须捍卫。随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好,人们对和平有着越来越高的期盼。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必须以无私无畏的决心、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力开创和平事业美好的明天。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精神引领。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好弥足珍贵的伟大抗战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徐向东)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