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乡土慈善助力乡村振兴
2020-12-15 15:29:20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乡土慈善是指在乡村特定地域范围内,以血缘、地缘、神缘等为情感纽带,依托家族、宗族、村社、信仰团体等民间组织而展开的施善救济行为。它根植于传统农耕社会,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并提出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乡土慈善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福建素有乐善好施之传统,慈善除了发挥救济和保障的作用,它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社会资本和治理资源,对福建乡土日常生活秩序蕴藏着多种功能。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有效治理的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深挖乡土慈善的内在价值,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作用。 首先,乡土慈善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乡村文化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有三种文化在慈善运作中尤其突出,它们既是慈善动员的要素,也推动了慈善文化在实践中传承。一是孝养文化。孝老、养老、善老在整个慈善中占有很大比重,有的慈善会专门设置敬老基金,有的把养老慈善作为主体内容,开展老年人帮扶、聚餐、发放福利金、改善老年设施等多种项目。一些经济条件好的乡村还将慈善资金用于开办老人食堂、乡村敬老院等,是地方社区互助养老的有益探索。二是报恩文化。“报恩”是乡村慈善会的普遍动员要素,通过它能够有效发动村民的参与。三是信仰文化。乡村信仰文化融合了传统的儒释道思想、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地方神灵信仰等,其中蕴含许多与慈善有关的信仰观念,如慈航普渡、善恶报应、积德行善等。许多慈善活动依托祠堂、庙宇等信仰空间来开展,借助这些公共文化空间背后的信仰力量,强化人们的血缘、地缘和神缘认同,以此激发人们的慈善参与热情。 其次,乡土慈善能够健全乡村社会资本要素,提升乡村自治能力。社会资本是影响民众参与的关键因素,丰富的社会资本能够提高协调行动能力和公共事务治理效率。乡土慈善的发展,有助于健全这些要素,挖掘和盘活社会资本。一是促进乡村自治组织增长,提升乡村社会联结能力。近些年来,其数量增长较快,广布于乡土社区,有亲缘慈善会、地缘慈善会、神缘慈善会、学缘慈善会等类型。这些民间公益组织的增长,增加了乡村的组织性资源,丰富了自治性组织网络,能够加强乡民以慈善为平台而形成的社会联结。二是有助于乡村内生性规则的建构和实践。慈善重启了乡土社会有关公平、正义、互助、互济等朴素规则的再思考和运用。慈善运作过程中所涉及的议事规则、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维护规则等,有助于群体生活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再次,乡土慈善有助于纾解乡村治理难题,促进乡村有序运行。一是提升乡村养老保障水平。乡村慈善养老以一种互助、公益、共享的方式,鼓励家族、宗族、村社、教团的养老参与,将慈善物资用于老年人群体的福利金的发放、老年群体生活空间的改善、饮食起居、文化娱乐等,从资源供给、情感交流、生活照料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保障水平。二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许多乡村在修建校舍、改善办学设施、奖教助学等方面,采取政府与民间共同出资的形式,地方慈善公益参与教育投入相当普遍,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推进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乡村保留着大量文化遗产,包括祠堂、戏台、庙宇、桥亭、民居等有形建筑遗产,以及家谱、族谱、村规民约等无形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大多是族群、村落历史的重要物证,也是血缘、地缘认同的载体,更是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来源。 还有,乡土慈善是一种保障性资源,有助于化解乡村“共同体危机”。一是有助于传统情感的回归。慈善以血缘、地缘、神缘等为纽带,能够唤醒人们的传统情感回归,又能在慈善参与中强化人们的亲情、乡情、信仰认同,蓄积足够的群体内聚能量。二是以物资、人力、服务等方式,为乡村养老、教育、医疗救助、文化遗产保护、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丰富的物质性资源、人力资源和服务性资源,从而提升乡村的资源供给能力、生活服务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