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教育培训中的不良倾向要防范
2021-08-31 10:20:2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需求扩大,一些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成为“热门打卡地”,催生了大量红培机构。据天眼查显示,我国目前共有4000多家红色教育相关企业。穿着红军服、戴着红军帽、别着绿色军挎包……在一些红色旅游景区,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团体以上述装扮拉横幅、拍照片。(8月30日 半月谈网) 理论上讲,红色教育培训市场越来越火,本身是个好现象,说明人们精神层次不断提升,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在需求不断增加。然而,对于培训机构而言,为大量特需人群提供红色教育服务,往往能够获取相当丰厚的经济收益,这也是导致红色教育培训市场滋生各种乱象的主要诱因之一。 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与红色教育培训相关的企业已达数千家,其中有不少还是从宾馆、旅行社、户外团建等转行而来,可谓是鱼龙混杂。从各地红培机构前期服务质量来看,也确实还存在管理不规范、师资不专业、内容不纯粹等问题。为此,要构建高质高效、竞争有序、良性发展的红色教育培训市场体系,除开通过制度创新、加大监管力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培训机构主动扛起时代责任,始终不忘教育初心。具体而言,就是在提供培训服务过程中,不能把经济利益看得太重,当以润心、养德、育人为目的,更要防范几种不良倾向。 一方面,要防止红色教育培训娱乐化。不排除,有的培训机构为了吸引人气、扩增业务,打着趣味研学、户外拓展的幌子,变着花样开设一些娱乐体验类节目。这也正好满足了一些人出于新奇、好玩的想法,进而借助培训学习之机,毫无顾忌放飞自我、娱乐消遣。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让原本积极向上、正能量满满的红色教育,演变为少数人追求新鲜、寻找刺激的娱乐场,从而弱化了红色教育的正向激励功能。因此,培训机构作为红色教育的服务平台,一定要把握“红色”二字的深刻含义,坚决维护红色教育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千万别让娱乐化、庸俗化的培训模式扰乱了红色教育市场秩序。 另一方面,要防止红色教育培训浅表化。应该说,还有极少数人对红色教育认识不深,以为参加红色教育培训就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故而在培训过程中一点也不够诚心,为了满足虚荣,做做形式、摆摆样子、走走过场。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培训机构,应当保持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严格的行为准则。首先要亮明态度,告诉所有参训者,培训营利不是目的,成风化人才是关键,甚至可以事先与参培人员“约法三章”。比如,在培训过程中,有培训机构探索实行学分管理制度,根据参训者的学习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激发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培训质效,特别是对在学习中好“摆拍”、走过场的学员,起到了很好的约束作用。这样的教育方法和服务态度,必然值得推广。 再则,要防止红色教育培训教条化。实际上,很多红培机构在提供培训服务时,都有相对固定的课程设置。比如,吃一顿红米饭、上一堂专题党课、扫一次烈士墓、走一段长征路、看一部红色电影、唱一首红色歌曲。这些培训内容看起来很丰富,也很接地气,但却在无形之中陷入了“模块化”,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毕竟,培训机构面临的培训对象多种多样,有的是党员干部,有的是企业职工,有的是社会团体,有的是青年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提供培训项目时,既要考虑身份特点,也要考虑年龄特点,还要兼顾当前的时政主题。只有结合实际,在善于变化中追求创新,才能真正让参训者学有所乐、学有所获。(王坤)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