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还需管理有方

2022-01-13 09:01:05 作者:王坤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全民,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用好存量、优化增量的工作原则,加强部门协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总体工作要求,从强化部门协同、明确各方责任、提高管理效率等八个方面推动器材配建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1月11日 新华网)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既是不断增强全民身体素养的基础保障,也是不断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各地为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号召,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在公共场所添置健身器材,为群众参与健身和日常锻炼提供了不少便利。然而,从前期实践来看,由于全民健身器材向公众开放,使用频率较高,在共享过程中还普遍存在耗损大、管理难等现实问题,亟待解决。

健身器材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磨损与消耗,原属正常现象,但在出现耗损之后,若未能得到及时修整或补充,则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会降低公共服务质量。人们在使用磨损过度的健身器材时,得不到好的健身体验,也达不到锻炼目的。如此一来,由于管护不到位,公共服务质量大打折扣,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安全隐患令人担忧。应该说,大多数群众对健身器材的质量好坏缺乏鉴别能力,一旦使用了有破损的器材,潜在安全风险难以预判。特别是老人与小孩,更容易因为健身器材的质量问题出现安全事故。

对此,中央相关部门对加强公共场所全民健身器材配建管理工作,作出详细安排部署,目的就是指导各级各地配好、用好、管好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笔者看来,对标对表落实好《建议》中提出的八个方面内容,归结起来还是应在使用和维护上下功夫。

文明健身,人人有责,人人可为。尚不排除,一些人在使用公共健身器材时随性而为,动作过于“粗放”,导致器材的使用寿命大大缩减,增加了公共服务成本不说,也不符合文明健身的倡导要求。为此,政府部门在扩大公共预算、增设公共健身产品的同时,也要添加措施,教育引导人们爱护器材、文明健身。既要通过文明宣传和思想启发,让大家明白,爱护公物是一种良好习惯、是一种传统美德,自觉培养对健身器材的保护意识;又要在使用过程中加强监督,以制度规范明确公共健身器材需要大家主动保护,绝不容无故伤害,更不容蓄意损毁,进而在行为上多一些自我约束,多一些文明示范。

用而不管,管而不严,很难提升服务质量。对健身器材管理得当、维护及时,才能真正体现为民所需、为民所用,否则便是形同虚设,不仅浪费资源,还影响全民健身的国之大计。公共健身器材配套越来越完善,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要充分利用这些公共服务资源,就必需强化日常管理。有些地方不惜花大成本在公共区域增设健身器材,一开始人气不错,久而久之便成了“烂摊子”,过问的人不多,维护修整的次数也极为有限。究其原因,还是后续管理跟不上。为此,对已经布置好的公共健身器材,加强日常管理势在必行。首先要把责任落实到位,不仅保证有人管理,还要确保管理到位,有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可以说,公共场所配置的全民健身器材具有共享特质,本属易损产品,能否把其利用好、管理好,必然考验我们的服务水平,也考验我们的服务诚心。我们要拿出实际行动,多措并举提高健身器材的使用效益,让全民健身、共享健康成为无限可能,让公共服务深入民心。(王坤)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