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最新原创 > 正文

【地评线】东南网评:让文化产业为乡村铸魂、为振兴助力

2022-04-20 11:18:30 作者:刘纯银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既是对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也是为文化产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具体努力方向。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特别是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这既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乡村振兴是推动乡村全方位的振兴,包括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其中,乡村产业包括文化产业,也就是说文化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

面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的客观现实,要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目标,就应以《意见》提出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三个着力点,打好“组合拳”,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为乡村铸魂、为振兴助力,使乡村成为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可居可游之地。

结合地方实际,找准文化产业振兴立足点。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几千年来,在各个地方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包括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产,风味佳肴等。因此,发展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地方实际,找准立足点,符合发展规律,才能让文化产业富有生命力。如当前各地正兴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要找好文创设计与特色文化的平衡点。也就是说,文创设计既要以受众需求为依托,加强产品的价值赋能,又要充分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满足受众的审美与情感需求。只有在设计中融入诸如民族服饰、民俗习惯等具有地方鲜明特色内容表达,并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互动,才能引起观赏者内心的强烈共鸣,最终推进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有效机制,让文化产业振兴后继有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同样,要实现乡村文化的持续性发展与传承,当然离不开人才。这就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机制,调动社会组织、高校、文化工作者、民间艺人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既要从资金、科技、信息、创意、市场等环节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难题,又要构建因事择人、知事用人的体制机制。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育和支持力度,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以重点产业项目为载体,促进更多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形成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产业带头人、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等人才汇聚的合力,让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后继有人。

推进改革创新,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文化产业是专业的事情,有规律和标准。若只有盲目传承,难免出现“千村一面、万镇一街”,既没有吸引力,更谈不上提升品牌文化价值;若只保留地方特色,不鼓励改革创新,既可能不符合现代化审美和服务,也可能让顾客不易接受,更谈不上产品火爆。这就需要总结过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大胆地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开发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在传承的基础上赋予时代特色,让乡村文化更好被接受和传播。如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熊猫形象与冰晶外壳的结合将文化要素和冰雪运动融合并赋予了新的文化属性和特征,体现了冬季冰雪运动的特点。正如此次《意见》所提出的“创意设计赋能”,就是具有专业化考量,提升乡村的规划水平、设计品质、审美能力,让乡村即艺术,置身其间就能有美的感受,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期待各地抓住《意见》出台有利时机,打好“组合拳”,全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铸魂,为乡村振兴助力。(刘纯银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