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小城市“活”起来
2022-07-19 09:10:48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孙劲贞 我来说两句 |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推动要素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市加快发展;到2025年,小城市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小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少于50万的城市。我国小城市数量占城市总量的85%以上,通常地处城乡之间,是农村区域的经济中心、联接城乡的桥梁、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早在上世纪80年代,费孝通先生就在《小城镇,大问题》中指出,如果我们的国家只有大城市、中城市,没有小城镇,农村里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就没有腿。据测算,到203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有望达75%,这意味着城镇人口需增加2.2亿左右,如此庞大的人口,大部分需要离农村较近、生活成本较低、承载能力较强的中小城市吸纳。即便我国未来基本实现城镇化,仍会有约4亿人生活在农村,就在他们身边的小城市正是其重要的服务中心、发展中心。正因为如此,小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节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在关注大中城市的同时,绝不应忽视小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协调性不足,部分大城市、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不断扩张,不少小城市则出现产业空心化、人口流失、文化落后、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造成这种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城市的“虹吸效应”——目前,文化、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优质资源,多数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优质资源不多、发展空间有限,难以吸引人才,难以发展优质产业。这个问题亟待引起有关各方的重视。 增强小城市发展活力,产业振兴是关键。有产业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活力。小城市需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要素集聚能力、产业承接能力、人口吸引力。大城市也应当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将不符合城市定位的部分产业,分散到周边的中小城市,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的产业格局,并提高与周边中小城市互联互通水平。小城市还应当努力补齐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弱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为市民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服务,提高自身综合承载能力,吸引小城市周边的农民就近进城。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小城市,吸引年轻人。今年4月,浙江《小城市培育规范》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成为全国首个小城市培育省级地方标准。《规范》提出,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打造既能有效承接大中城市辐射又能有力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区域中心。 “十四五”时期,我国仍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期。推进新型城镇化,重在提升城镇化质量;小城市发展质量不高,就难以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质量。各地需要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要素条件,摸准大中小城市各自定位,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福建日报)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