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以创新性发展更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2024-09-26 10:47:54 作者:闵庆文 李静怡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光明时评】以创新性发展更好保护农业文化遗产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全国主场活动上,农业文化遗产的推介成为一大亮点。它们从历史中走来,承载着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等内涵,对我国农业文化传承、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功能拓展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从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青田传统稻鱼共生系统,到如今拥有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我国近20年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充分表明,创新性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更好保护的有效途径——我国各农业文化遗产地不断创新保护管理方式,为农业文化遗产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完善制度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完善制度体系,从而让农业文化遗产关键要素得到有效保护。适度的强制性规章制定有利于引导遗产地各利益主体的发展方向,协调各部门、经济主体和农民之间的利益,为遗产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便利。浙江省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区,相关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例如,为更好保护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浙江省湖州市于2023年12月颁布了《湖州市桑基鱼塘系统保护规定》,明确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奖惩机制和责任体系,并对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社会组织参与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今年5月,湖州市南浔区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发布了《桑基鱼塘系统司法保护令》,这是浙江省乃至全国的第一个农业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令,进一步加强了湖州桑基鱼塘系统核心区的保护体系和监督责任,从法律层面提高了民众的保护意识。

完善传承体系,创新保护机制。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遗产地管理人员和居民的广泛参与,特别是需要探索构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各遗产地通过特色农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科普宣传教育、青年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原态保护、活态利用、业态发展。例如,福州地方企业发挥全产业链优势,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吸引了当地2000多户农民重回茶叶种植行业,并带动了周边13000亩的茶园建设,实现了企业、基地和农户的利益共享,构建了基于产业发展的传承体系。又如,浙江省青田县于2021年制定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代表性传承师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将农遗传承师认定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级别,由县农业农村局进行认定并给予资金奖励和政策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传承师”这一开创性制度,提升了当地农村社区和农民的文化认同感,培养了农遗保护的“土专家”,确保了农业文化遗产技术与文化的传承。

完善分配体系,创新激励措施。农民是农业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保护主体,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用分配机制,让遗产保护者真正受益。例如,在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核心区,自2010年开始实施了传统稻米“三倍价”收购政策,即每年以国家收购价的三倍价格收购“坞源早”这一特殊地方品种生产的稻米。目前当地的传统品种种植面积得以稳定,对保护传统品种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又如,在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保护地,当地政府于2018年开始向65个村的4602户农户提供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持,努力提升农户生产经营能力,并通过举办插秧节、新米节、侗族大歌节等节庆活动,不断提高民众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再如,在江苏兴化传统垛田农业系统,当地政府通过举办“千垛菜花旅游节”等活动,让垛田农业景观成为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的新载体,农民参与遗产保护、参与旅游发展并真正从中受益,从而提高了农民保护传统耕作方式、维护传统农业景观的自觉性。

(作者:闵庆文、李静怡,分别系农业农村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