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民生巷议 > 正文

职业倦怠不能仅靠自我疗愈

2024-09-26 10:47:54 作者:庹亚男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最近,互联网上常常聊起一个词:职业倦怠。只要它一出现,就会让打工人“狠狠共鸣”。一到周五心就飞,一到周日心就衰;“打工没心情”“工作没动力”……

何为职业倦怠?用专业人士的话来说,它是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用网友的话来说,就是“无论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常常觉得“心好累”,有一种由内而外的疲倦感。

1974年,有心理学家发现,个人面对过多的压力会产生情绪消耗、失去工作动机与热情,便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直到2019年,它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国际疾病分类》。这说明,职业倦怠不仅是一种情绪反应,也不仅是偶尔的心理波动,而是早被“确诊”为一种“病”了。

既然是病,就得找到“病灶”。从个体层面而言,一个人如果达到了一定的职业水平,或者长时间从事某一项工种,那么他的热情就易“褪色”、新鲜感就易“退潮”,从而产生疲劳厌倦之感。这类“病灶”符合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实属正常。

从组织层面而言,有学者指出,一旦个体工作要求与工作资源之间的天平失衡,就易诱发职业倦怠。随着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的身体与精神正在“加负”,疲劳感也在加重。比如,在畸形加班文化下,隐形加班与出差都是“常规操作”;随时随地被“@”,工作与生活的界线逐渐模糊;不公平的职场环境、无法突破的发展瓶颈,让人感觉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休而不息,人的精神状态如同一根张而不弛的弹簧,最终会失去弹性。这类“病灶”影响大,不铲除则贻害无穷。

怎么治?有人说,离职是最好的“医美”。此话不假,只要离开了职场,倦怠感自然“随风而逝”。但这样的“医美”一来成本太高,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轻易尝试;二来难以治本,离了这个职场还有下一个,无穷尽矣。因而有人开辟了新的解题思路——精神离职,即身体老老实实上班,精神彻彻底底放松。乍听起来,这种方式貌似可以让人释放压力,纾解疲惫。但说到底,这不正是“摆烂”和“摸鱼”吗?何况,一旦“身体在场,精神离场”成为常态,再想进入工作状态就难了。

古人讲:“治病必求于本。”当职业倦怠袭来,我们可以适当放松、排解压力,但更稳定的疗愈之策不在于退,而是靠进。打破舒适圈,重新规划未来;静下心寻找可创新、改进的环节,为日复一日的常态工作赋予新意。劳动者是鲜活的个体,而非冰冷的机器,企业和社会层面需给予他们更多人文关怀。建立健全工作业绩正向反馈和激励机制,确保劳动者的工作付出被尊重、被认可;强化工时制度、保障休假权利,让个体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