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毒视频”带坏青少年
2024-10-11 09:44:48 来源: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关闭!下架!近日网信部门通报了“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并曝光了部分涉未成年人乱象的典型案例,其中“毒视频”被首个点名。 “毒视频”之害不亚于毒品。一是易上瘾。依附短视频而生的“毒视频”,深谙“15秒上瘾”之道,这些由猎奇、夸张、洗脑等视听元素刺激而成的“多巴胺”,连成年人都未必招架得住,何况是“定力尚浅”的未成年人呢?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恐是常态。二是毁三观。比上瘾更可怕的是不堪入目的内容——“将血腥暴力元素强加于经典动画”“使用低俗粗俗语言篡改儿歌”“将儿童包装成所谓‘性感辣妹’进行无底线营销”……尽管通报中的文字已有所克制,但还是让人感到不适,甚至细思极恐。这些夹杂着暴力血腥、低俗擦边的内容,对于正处于三观形成关键时期的未成年人的冲击力与破坏力可想而知。 现实中,不少未成年人正是在“毒视频”的浸染下,从单纯的好奇变成无知的效仿,行为逐渐“脱缰”——恶意谩骂、开盒挂人,从受害者演变为施暴者,甚至沦为网络犯罪的“工具人”。“毒视频”之害,不仅扭曲价值取向,更触碰法律底线,必须从严处置。这也是此次专项行动传递的鲜明态度。 给短视频“解毒”,平台责无旁贷。平台清除自身的低俗内容,既是本分,也是任务。比如眼下迅速蔓延的“慢脚文化”,这些带有“风格夸张”“畸形审美”等标签的短视频,已有不少突破了未成年人的禁忌,平台理应采取必要措施——除了直接屏蔽、封禁违法的网络信息内容之外,还可以通过算法、投诉举报等,尽可能降低不良网络信息内容的传播与扩散。 当然,整治“毒视频”离不开监管机构的实时研判与跟踪治理。除了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还应当始终保持强监管姿态,加大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不断压缩“毒视频”的生存空间,持续净化网络环境,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空间。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