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
2024-11-11 10:18:0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学术圆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中国学既有助于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有助于中国更好地为世界作出新贡献。我们要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本期学术版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编 者 向世界更好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段 鹏 中国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不断形成认识和研究中国的热潮。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需要全世界的中国学研究者以宏阔视野和发展眼光不断深化研究,持续推出高质量研究成果,向世界更好呈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世界中国学研究。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机构参与和设立国际性学术组织,支持和鼓励建立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支持国外学会、基金会研究中国问题,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北京语言大学承办的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各国汉学家作为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为沟通中外文化、增进理解友谊合作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202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高度重视,为人们更好通过中国学研究,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对加强全球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将产生深远影响。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深化对世界中国学研究的认识。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根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世界中国学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起源、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重点。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世界中国学要在深入研究历史中国基础上,更关注当代中国的壮丽气象,向世界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当前,我们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世界中国学研究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文明基因,深刻总结其中蕴含的实践经验,为解决世界性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三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旨归。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世界中国学应更加重视中国与世界对接,把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进行比较研究,在推动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中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面向未来,我们要主动迎接世界中国学发展的蓬勃之势,清晰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和时代定位,促进中外学者的深度交流与合作,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也为世界更好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窗口。 完善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一个学科成熟的表现。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要坚定以中国为主体的研究立场。批判性汲取域外相关研究成果,以中外学问的相互砥砺形成正确学术导向,推进学术话语体系完善与中国国家形象建构。要整合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的研究。历史维度要求研究者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历史根源,理解其演变逻辑与文化精髓;当代维度则强调对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方面的全面考察,把握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同时,要把历史和当代两个维度有机统一起来,加强对中国整体、综合、长时段、宽视野的研究。要加强跨学科研究。因研究对象的拓展和丰富,世界中国学正逐渐发展成为汇集历史学、文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与研究领域。我们要适应学科交融的内在要求,不断打破学科藩篱,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媒介的视角与方法,实现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 培养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人才。学科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辛勤耕耘的学者。培养世界中国学研究的人才,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的层次。目前面向外国留学生的教育项目,大多侧重于语言学习或相对浅表性历史文化知识的介绍。应依托相关高校力量,提升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层次水平,增加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华文明特色等方面的教学内容,提升其研究能力和水平。此外,要重视我国研究人才培养。通过学科专业交叉复合,培养既谙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精通外语,既具备跨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又具备较强研究能力的新型高端人才,引领其参与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对话。 健全世界中国学的沟通网络。高效、稳定的对话机制有利于推动不同国别及领域的学者之间、学者与研究机构之间形成良好有效的互动,为学科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健全世界中国学的沟通网络,一要拓展国际人文交流形式。在举办学术论坛、专题研讨等传统方式基础上,深化优化研习、研修等长期性交流方式,鼓励全世界的中国学研究者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参与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动学术进步。二要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平台。通过世界中国学学术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最新研究动态,实现世界中国学研究专家数据共享、信息互通。三要创新国际传播路径。鼓励海外学者来华进行“外国人写作中国计划”等写作、出版活动,对中华文化和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向国际读者客观介绍中国;加强中华传世经典、现当代优秀作品、学术理论成果等著作的翻译与出版,切实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作者为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拓展学术视野 探索多元视角 董 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与日俱增,期待中国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发挥更大作用。在此背景下,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必须不断拓展学术视野、探索多元视角。 要研究历史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如果抛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就无法理解什么是中国。研究好历史的中国,首先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历史上下功夫。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母题。应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探讨时间长河里中国社会的延续与变动,并反观今日社会以考察中华文明的“变与不变”。比如,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其次,要在深入研究中国哲学上下功夫。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中华民族有关哲学的思考,贯穿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入研究是推进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应从儒、释、道等学说把握传统中国的精神图景,观察和研究各个领域精神传统的流变与发展,并以此展开对传统中国哲学的讨论。同时,还要以哲学为出发点,横跨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中医学等,在仔细研读中国传统经典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对文化遗产、中医实践等国外研究者关注的“点”进行讨论,在不断突破学科框架的过程中寻找新的学术增长点,进而以中国语境下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深入探讨中国人思维理念和生活方式的独特性。再次,要在深入研究中国文化上下功夫。千年璀璨的人文沉淀,让我们可以深入观察中华文明的底色。深入研究中国的文化内核,既要重视历史典籍,通过研究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的关系等命题,发掘蕴藏其中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又要重视建筑、绘画、雕塑、民俗等文化遗产,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研究中国文化的全貌。要做好比较研究,在中外文化对比中挖掘中国文化对于生命意义、历史记忆等的独到见解。 要研究世界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国学研究并不限于“中国”本身,也强调“中国与世界”以及“从中国到世界”的紧密联系。研究好世界的中国,需要拓展全球视野。过去,我们常常把中国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客体,事实上,只有把中国放到一个更大的政治、外交、地理范畴中去考虑,才能更好认识中国。世界各国文明自古以来就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裂的联系,我们需要放开眼界,抓住“全球视野”这一关键词,避免受限于单一语言和单一文化,着眼于中国历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研究好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实现“中”与“外”相融。在研究方法层面要切实做到博采众长。研究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都需要局内人和局外人两种视角。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传统欧洲汉学偏重于对中国进行微观而深入的研究,美国的中国研究则往往是一种鸟瞰视角,两种学术传统各有其长处,但都不够完善。未来,世界中国学必然是在两者基础上的一种超越。今天,我们要对不同国家、地区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学研究进行梳理和探讨,将中国学研究放在更广阔的背景和语境下,并以此为切口提出观察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崭新视角。在研究机制层面要做好交流合作。中国学欢迎各国学者共同参与,在研究机制层面应当以“人”为本、以“文”会友。中国学是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媒介”“资源”,有助于促进中外学者互相理解,在增强学术对话中不断提升共进。要致力于促进学术交流,促进学术共同体的联系和学术进步,这样才能在全球视野下共同探讨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的关系,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等重大问题,从而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要研究当代的中国。中国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对中国学的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当前,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已经成为中国学研究的富矿,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也成为重要学术命题。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式现代化引发了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能够深化当代中国研究最重要的窗口。我们要看到,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学要对于世界各国发展、人类未来走向有更大价值,就必须不断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具体来看,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以中国学研究成果丰富世界现代化理论,探讨现代化的多元道路;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中华文明更新的结果,以中国学研究成果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明晰路径选择;要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以中国学研究成果展示中国对更好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方向的新探索。 (作者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 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研究的鲜明主题 周 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中国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世界研究中国的热情由来已久。伴随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不断成功推进,现在中国学研究得以快速地世界化,除了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传统重镇如日本等中国周边国家和法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国家外,原本被视为中国学研究“荒村”的亚非拉国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也就是说,中国学研究已日益显示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世界中国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不断发展。 作为“中外交流之学和文明互鉴之学”,世界中国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以文明交流互鉴为主旨,相比传统汉学和现代中国学,其内涵和外延已大幅扩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学和历史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研究中国近现代史,而是将思考的重点转向现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语言、社区、社群、社会、婚姻、家庭、心理等问题,并将现当代中国的发展放到中国历史演进乃至人类历史演进的整体脉络中加以考察。当对中国学研究的重心转向现当代的时候,中国式现代化就自然地成为世界中国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和鲜明主题,举凡中国式现代化的渊源、性质、内涵、意义、生成逻辑与发展路径,以及与中国式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重要理念和实践,如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球文明倡议等,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中国学研究者热议和竞相研讨的焦点议题。 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日益成为世界中国学聚焦的鲜明主题?这既与中国在世界上不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有关,也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心转移有关,但究其根本,还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本身所展现的超越“古今中西之争”的恢宏格局和气象。这种格局和气象无论对先行现代化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对发展中国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强大吸引力,而且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这种吸引力还在不断增强。与此相应,持续升温的海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研究,对我们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既植根于中国的土壤,也包含了对先行现代化模式的省思。这是一条显然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之路,充分证明了现代化并非只有西方一种模式,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实践的发展、理论的更新,促使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正视、思考和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中国式现代化将给世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等重大命题,并以此为契机,揽镜自照,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及现代化理论做出反思。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提供了示范和借鉴,让那些原本缺乏中国学研究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开始关注中国、思考中国、研究中国,并与中国建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的关系,借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全球公共平台携手合作。正是这种关注、思考、研究和合作,直接促成了非西方国家中国学研究的兴起,并成为世界中国学学术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诚如参加过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的一位外国专家所言:“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道路给了我们新的自信,这有别于过去单一倾向的西方模式,从而拓宽了我们的思维。中国学仿佛变成了一个新的‘工具’,我们掌握这个‘工具’,可以进一步与世界融合。新的视野和观点有助于非洲各国进一步和谐共处、合作共赢,进而拥抱世界。” 毫无疑问,时下中国出台的任何一个与中国式现代化有关的重大政策举措,都会吸引海外相关主流媒体、重要智库和众多学者迅速进行报道、评论和解读。比如,7月15日至18日举行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国际社会不仅高度关注,而且对全会的重大意义、重要内容等进行深入解读。这是过去的中国学研究没有出现过的现象。随着许多发展中国家新的研究机构纷纷设立、研究力量大量集聚,可以预期,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在未来世界中国学学术版图中的位置必将日益凸显。 需要认识到的是,从现在走向未来,将预期变成现实,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比如,海外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一个个点上或者一条条线上,在点和线上也以媒体报道、评论和政策解读居多,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尚不多见。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而言,这些点和线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尽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它们所体现的也仅仅是“局部的深刻”,如何在这些已描画出的点和线的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图景,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更全面、系统、完整的看法,对于海外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来说仍是一项非常艰巨的研究工作。又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研究者现在越来越多参与到各自政府对华政策和国家战略的制定过程中,如何在为本国服务的同时,保持应有的学术性或者说相对独立性,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还有,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该如何与历史中国之学(汉学)、当代中国之学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并使三者在分野中趋向融合?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都直接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关乎世界中国学的未来前景。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如何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超越“古今中西之争”,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体系化学理化,构建一套立足中国本土又拥抱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自主知识体系,并能与海外学者和智库专家展开理性、有效对话,在议题设置和研究导向上予以正向引导,进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进一步走深走实,是摆在我国学者面前一项艰巨的时代课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研究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