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击贫困,世界需要共同行动
2024-11-20 09:53:59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不应是少数国家才可以享有的特权,而应是各国都能够通过不懈奋斗获得的平等发展权利。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最直接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尽管各国资源禀赋有所差异,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只要理解了中国减贫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便能从中看到“走出贫困隧道的曙光”。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近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这次峰会以“构建公正的世界和可持续的星球”为主题,把“消除饥饿贫困”作为首要议题,并决定成立“抗击饥饿与贫困全球联盟”。习近平总书记就上述议题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方愿同各方一道行动起来,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让贫困成为过去,让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永恒主题。”早在2007年,《贫困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一书曾预测,我们这代人有可能到2025年结束极端贫困现象。但时至今日,消除贫困仍是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由之衍生出来的饥饿、疾病等难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贫困不仅会在物质上,也会在精神上削弱人们的能力,让人失去自我价值认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日前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全球大约有11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其中一半以上是未成年人。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悠悠吟唱,诉说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大多数中国人处于极端贫困状态。而经过几十年的接续奋斗,至我们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绝对贫困得以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今天的中国,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也最直接证明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可以解决的,弱鸟是可以先飞、高飞的”。 有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的脱贫路径是一条渐减曲线,实现了快速增长与减贫任务目标的同步达成。中国的脱贫思路,不只是单纯的“援助”“输血”,而是通过长期发展从根本上消除贫困根源,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调整、探索出符合国情的减贫模式。放眼世界,尽管各国资源禀赋有所差异,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但只要理解了中国减贫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便能从中看到“走出贫困隧道的曙光”。同时,作为“全球南方”的一员,中国一直是支持全球减贫事业的行动派和实干家,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筹建亚投行等倡议。据预测,到2030年,“一带一路”相关投资有望使共建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早在2016年主办G20杭州峰会时,中国便第一次把发展议题放到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中心位置,呼吁全球携手破题。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南北发展鸿沟加剧,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有大国为了维护霸权地位,重拾冷战思维、制造阵营对立,加剧动荡分裂、恶化安全局势,使更多地区陷入政治动荡、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的泥淖。越是世界形势不确定、不稳定、难预料,越需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稳发展节奏。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不应是少数国家才可以享有的特权,而应是各国都能够通过不懈奋斗获得的平等发展权利。发展中国家对此理当有更清晰的认知,想方设法实现自身发展。 世界繁荣稳定不可能建立在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基础上,各国共同发展才是真发展。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波谲云诡的事态,世人比任何时候都反感霸权强权、唯我独尊,比任何时候都期盼和平、追求发展。必须看到,南北发展长期不平等、不平衡,有着复杂的历史肇因,发达国家更有责任有义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中国始终坚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百花齐放”,“建设一个共同发展的公正世界”。此次峰会上,中国再次发布了支持全球发展的八项行动,包括携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继续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全球科技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全球南方”等。诚如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所说,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中华民族是懂得感恩、投桃报李的民族”。脱贫发展的宏大篇章里,有太多这样的生动故事——“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将一棵棵“生态草”“扶贫草”种到了沙漠里、戈壁滩、黄河边,并推广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大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期待更多“幸福草”旺盛生长,让更多人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