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乡村文化味,何以津津有味

2025-01-08 09:09:05 作者:李娜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首次乘坐津静线到达团泊健康城站,很多人会被墙上悬挂的几幅大型芦苇画震撼到。这些画来自静海区杨成庄乡宫家屯村,那里盛产芦苇。当地人“靠芦苇吃芦苇”,就地取材,从前编席、编篓,如今以芦苇作画,在剪、熨、烫、贴间,讲述着水乡湿地独有的韵味与灵动。

津津有味的文化,在城市,也在乡野。

植根乡土的文化是淳朴、自然的。在以稻闻名的津南区小站镇,可以听到欢快的挠秧号子;到了北辰区刘快庄村,还能在形意拳传人一招一式中感受当地“尚武承文”的文化底蕴……传统技艺、风俗等让这些地方有了自己的专属味道,丰富着津派文化的内涵。走进它们、读懂它们、用好它们,让乡土文化的特色充分彰显,守住的不只是一地一乡的独特标识,更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

传承是最好的守护。文化根脉的延续,并非简单意义上的接力,而是强调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现代生活相融。因为“年轻人更喜欢小巧、精致、便携的产品”,江苏徐州马庄村香包,在坚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体积缩小至原来一半,并与钥匙扣、胸针等结合,拓宽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受到欢迎。为了“把非遗更生动地呈现给观众”,河南省宝丰县打造“永不落幕”的马街书会,让观众即便不在当地,也能借助光电显示、交互等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欣赏曲艺,甚至通过体感设备,触碰说唱艺人的乐器,体验“隔空弹奏”。文化传承,需要传统底蕴,也需要时代新韵。与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符合当下需求的优质产品,活态传承的意义将愈加清晰地显现出来。

传承,提升文化价值,也创造经济价值。越是独特的乡土文化,对外界吸引力越大,而这种独特性一旦与产业有机融合,就有了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潜能的澎湃力量。一些地处深山的传统村落,原本名不见经传,当地通过挖掘村落文化内涵,发展写生经济,吸引美术院校和机构在村子设立写生基地,因特色产业而广为人知;还有的村镇以农业种植为主,靠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串起农业、旅游、餐饮等多业态,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挖掘乡土文化内涵、特质,将文化与产业连起来,让城与乡“融”起来,打造叫得响的乡村文化品牌,实现的是文脉延续与经济效益提升的共赢。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