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县域消费旺带来的启示

2025-02-07 11:05:42 作者:连俊华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新闻随笔】县域消费旺带来的启示

今年春节假期,县域消费市场供需两旺,大江南北,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氛围。全国各地县城商超、农村大集市场亮点多,群众红红火火消费忙。县乡居民精心挑选自己满意的商品,既有琳琅满目的年货,又有以旧换新的数码产品、家电产品等。

其实,县域消费热并非新现象。这些年,我国县域消费不断扩容升级,春节档县城电影院一票难求,“村咖”成为链接城乡的消费新场景……县域消费多点开花,大城市和小县城的消费边界正逐步消融,大城与小城的消费方式产生更多共振。

近年来,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发布,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得到凸显。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同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再提“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释放出清晰信号,传递出强劲发展信心。

县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向上连接省市,向下沟通镇村,起着承上启下的节点作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当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几大特征:经济整体体量稳步提升,工业支柱作用凸显;人口小县机构优化扩面,治理改革纵深推进;新型城镇化攻坚潜力区,人产城融合引领方向;规上企业数再入成长期,全国占比逐步趋稳。不难看出,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县域经济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抓手。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有2800多个县级行政区,GDP总量为50万亿元左右,常住人口达7.4亿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38.1%,常住人口占全国的52.5%。2023年,全国59个“千亿县”以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工业强则产业强,产业强则县域兴。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支撑,培育壮大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当前,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一些传统产业逐步向县域转移。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据统计,10年间县城和县级市城区常住人口增长超过30%。这些都为提升县域产业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历史机遇。

目前,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近三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在县域产业集群中。加快推动县域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区域融合,也已成为各地布局县域经济的发力点。例如,浙江乐清电气产业集群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以县域为主导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群内企业达1.4万家,其中,规上企业1189家、超亿元企业209家。“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总结出产业协同、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经验,激发了三产融合的新动能。

产业是就业的保障,就业是产业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当前,对年轻人、农民工等就业群体来说,择业不再紧盯一、二线大城市,回家乡创业就业也是不错的选择,位于“城尾乡头”的县域吸引力正在增强。一方面,活跃且富有韧性的县域经济正在不断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与大城市相比,县城工作生活的性价比高,在就业市场上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选择返乡创业,从供需两端刺激着县域经济发展。

未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应将其纳入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的大格局中统筹谋划。顺应县域人口流动变化趋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明确不同类型县乡村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县域差异化发展路径。以县域为单元推动产业发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功能定位,瞄准市场需求,打造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成链成群发展,培育更多的富民产业。此外,充分发挥县域消费升级的经济带动作用,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业环境,丰富消费供给,构建设施完善、双向顺畅的县域流通网络,持续激活县域消费新场景。

(作者:连俊华,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