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技术赋能红色教育创新
2025-02-08 08:55:17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红色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构成,其核心价值在于对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民族认同、历史认知进行塑造,引导学生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具有更为深刻且全面的认知。融媒体技术的迅速崛起与广泛应用,为高校红色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红色文化知识传得更远、传得更快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融媒体技术的高效赋能,不断扩大红色教育的影响力版图,是当前高校做好红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 构建多元传播矩阵,强化阵地意识 依托融媒体的高效赋能使高校红色教育更具逻辑性、吸引力和感召力,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高校应积极借助融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打破传统红色教育的时空边界,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抢占网络文化阵地。高校应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校园官网、学习强国APP、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开展红色教育理论内涵、时代价值等的传播与推广,创作出鲜活灵动、内涵深刻、丰富多彩的融媒体文化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等形式;以专题形式、系列形式、单元形式、直播形式等,开展对红色教育相关的经典影视作品、经典著作、典型历史事件、典型革命人物、重大历史会议、重要思想成果等的传播与推广。同时,高校应巧妙融合更符合青年学生接受偏好的话语表达方式,包括历史话语、文本话语与时代话语,增强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力。 优化受众学习体验,实施精准供给 从“大水漫灌式”的文化灌输转向“精准滴灌式”的文化服务,从“供给侧”转向“需求侧”。高校红色教育主体应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优化广大学生受众的文化接受体验与学习体验,打造更具强交互性、可及性、广延性的服务模式。 精准送达与精准供给。高校传播主体应充分利用融媒体平台内嵌的先进算法模型、云存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刻画全体学生受众的思想观念、行为偏好、内容期待、心理状态等。通过精准“数字画像”,实现与海量红色教育资源库的自动匹配,完成对学生个性化、差异性内容期待的精准推送。同时,融媒体平台还可根据不同时间节点进行自动化主题内容推送,高校教学主体可抓住重大节庆活动、纪念日等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红色教育内容传播。打造在线教学资源库与知识共享平台,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多元化红色文化学习需求。高校可借助融媒体技术的支持打造红色教育专题知识库,包括优秀案例、优质课程、原创精品档案库、素材资料包、直播课程库等各种共享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提供便利。同时,高校还可加强与其他高校、地方文化机构等的交流协作,不断汇聚优势教育资源与主体智慧,搭建起资源完备、优势互补的涵盖文献资料库、习题库、影视库、案例素材库等为一体的资源库。 激活主体内生动机,拓宽实践场域 融媒体时代,红色教育逐步转向现代化、数字化已成必然趋势。高校应充分依托红色教育资源及融媒体平台组织开展有文化特色、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实践教育。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高校教育主体应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红色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教育实践。例如,高校可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历史纪念馆、名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等,通过融媒体平台发布“追寻红色足迹”的打卡活动、红色寻访活动。学生可将主题摄影、主题绘画、主题雕刻、微视频创作、主题微短剧创作、退伍老兵“微采写”等不同形式的作品上传到融媒体平台,进行公开评选,从而引导学生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强化红色文化认同。思政教师还可依托虚拟现实技术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堂”,带领学生参观“云红色展馆”“数字纪念馆”等,让场馆里的历史文物真正发挥育人功能,从而借助深刻的文化体验帮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高校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线上知识竞赛、线上作品诵读、经典影片赏析、读书分享会、家书朗读比赛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自觉性,进而推动红色教育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融媒体视角下高校红色教育创新路径研究——以蚌埠学院数理学院为例”〈SK2021A0726〉研究成果;蚌埠学院第一批辅导员工作室项目“‘党—团—班’一体化建设工作室”的研究成果)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