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课程思政引领音乐专业教学提质增效

2025-02-08 08:55:17 作者:孙光宇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课程思政是我国现代高校思政教学实践的新理念,强调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日常教学工作的结合。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高校音乐课程,实现音乐专业与思政理论协同发展,是高质量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正确路径。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不仅承担传授音乐演奏和创作技能的任务,而且承担引导学生厘清音乐与文化、音乐与社会,以及音乐与心理等关系的时代任务。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音乐人才,应具备现代社会素养,这要求音乐专业学生参透“思政”内涵,修炼内心和音乐素养,加强音乐实践教学,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理念在音乐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明确课程分类,拓展音乐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引领下的音乐专业教学内容需要增加思政元素。尤其音乐表演相关的职业岗位体系已经演变为动态体系,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受价值取向和利益驱动影响,经常会变更就业岗位。因此,高校应突出音乐专业通识教育模块的重要性,即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

音乐专业教师需要合理划分课程类型,避免音乐思政教学内容的交叉性,适当拓展音乐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语言、职业发展规划、思政素养等基础学科知识技能。将音乐专业课程分为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创作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理论课程包括基础乐理、中国音乐史、外国音乐史、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针对此类课程,音乐专业教师重点挖掘相关史学知识,通过真实的音乐文化和历史故事等内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心和爱国精神。

技能课程包括声乐演唱、民族器乐演奏、西洋乐器演奏等,具有持续性特征,一般学习时长为4年。此类课程多数由集体协作开展,教师可选用代表性较强且具有正能量的爱国主义题材音乐作品,如《帕米尔的春天》《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的同时,感受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接受精神洗礼。创作类课程主要是指作曲课程,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歌曲创作描绘新时代美好的学习和生活等场景,以及讴歌国家发展取得的科技、文化等成就。实践类课程是培养音乐专业学生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撰写《音乐艺术演出策划书》、毕业设计、职业技能鉴定等内容,尤其将提升音乐专业人才职业道德水平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落实音乐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立足学科属性,创新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高校音乐专业课程属于音乐与舞蹈学类,具有跨学科属性。音乐专业学生感性思维、形象思维较强,思维活跃度、想象力和创造力较强,但是文化理论知识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对此,高校应立足音乐专业学科属性和学生个性,创新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师从根本上转变角色,采用通俗易懂、清晰简练的语言进行教学,对传统讲授法进行创新,让学生与教师产生精神共鸣和情感共振,使得音乐课程思政教学尽可能达到理想预期效果。在此基础上,创设丰富的音乐教学情境,包括红色歌曲诞生和演唱相关场景、沉浸式“音乐+思政”情境、社会大课堂情境、跨学科教学情境等;教师重点讲解红色歌曲创作的历史意义、音乐与舞蹈或者朗诵等融合表演、教学时空转向激发学生主观学习能动性,以及从政治、历史、文化等视角理解音乐,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音乐艺术内涵,以及音乐专业学习传达的思政理念等。

音乐专业教师可采取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跨学科教学法,组织学生针对同一音乐作品进行讨论,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还可与思政专业教师联合授课,促进音乐与思政融合发展。在充分运用音乐课堂教学场域的基础上,教师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宽网络教学阵地,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音乐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教师可运用直播、虚拟仿真、录播等手段,让“音乐+思政”课堂教学场景突破时空限制,触动学生心灵;还可依托钉钉、学习通等平台,打造云端音乐课程思政教学社区,便于教师实施师生互动教学法,助力网络课程思政育人工作。

创新实践形式,强化音乐课程思政实践教学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音乐专业教学高质量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高校需要加强音乐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践、项目实践和校外实践三大模块。课程实践,即高校应增加课程实践教学学时,为音乐专业学生参加舞台表演、音乐比赛等项目实践活动奠定基础。项目实践方面,高校可组织音乐社团,开展系列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比赛等多元艺术活动。鉴于当代大学生对于流行歌曲更感兴趣的事实,举办红色歌曲演唱大赛,提高奖励,让音乐专业学生从不同视角了解红色文化,培养学生多元化审美能力,助力音乐专业人才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外实践方面,高校可组织音乐专业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前往敬老院、社区、特殊学校等地宣传节日文化,通过音乐演唱传播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审视音乐艺术和社会发展之间的正向关系,自觉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践行思政,提升道德素养、职业岗位素养。加强音乐实践教学,让课程思政在音乐专业教育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得音乐潜移默化与学生生活、学习有机融合,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为南通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4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路径及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4SJYB1257〉的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