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西岸时评 > 时政观察 > 正文

创新打造沉浸式思政育人环境

2025-02-08 08:55:17 作者:顾伟黎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等院校以系统性思维推进思政教育改革,着力构建“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在课程建设层面,通过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同频共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在育人场域层面,突破传统课堂边界,建立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第二课堂实践教育协同机制;在资源整合层面,搭建校社联动平台,将社会教育资源转化为育人要素。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主阵地,需创新构建沉浸式思政教学体系:立足课堂主渠道打造情境化教学模式,依托校园文化营造浸润式育人环境,结合产教融合搭建社会实践平台,通过“课堂—校园—社会”的深度联动,促进思政教育从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转化,最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育人目标。

基于课堂环境的沉浸式教学

在“大思政”育人实践中,可利用情境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实现价值引领的具象化。教师可围绕“工匠精神”等主题设计沉浸式学习项目:首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从古代匠人到现代大国工匠、非遗传承人等典型人物;继而通过文献研读、案例分析等方式,系统梳理角色成长轨迹及其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最终通过场景还原、角色对话等模拟实践,引导学生在“代入—体验—反思”的闭环中,完成从历史情境具象感知到核心价值深度认同的认知转化,同步强化专业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意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创新传统教学方式,以兼具直观性与互动性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政内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思政教师可以利用VR创设“红色文化”主题虚拟情境,生动重现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场景中观察当时的自然环境、战争局势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VR技术也能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与历史人物进行“互动”,体验他们在重大时刻所面临的艰难选择和拼搏精神等。身临其境的虚拟体验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的认识。

基于校园环境的沉浸式思政教学

“大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可依托校园宣传矩阵,打造思政宣传栏,营造沉浸式思政教学氛围。设置线下主题宣传栏,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政策方针;设置线上主题宣传模块,利用公众号、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定期播放生动的思政教育视频、新闻动态或优秀事迹。

组织丰富多元的思政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包括文艺汇演、辩论赛、讲座等。以“红色文化”为主题设置校园文化节,组织学生集体参与红色电影欣赏、红色文艺演出、红色文化主题演讲等,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社会环境的沉浸式教学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开展现场教学,通过文物展陈、场景复原等载体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时空联接;在社会服务机构设置情境化实践项目,使学生在服务体验中感知社会需求。这种学习经历既能唤醒对革命精神的感性认知,又能通过具象化的情境推动家国情怀从理性认同向实践担当转化,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相关社会实践项目。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社会责任。定期邀请企业代表进行讲座和座谈,分享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文化的见解,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紧密联系。

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社区发展、民众需求等主题,开展社会调研活动。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数据分析等方法,学生直接接触社会实际状况,深入了解社会问题的根源。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调研方案、分析数据、撰写报告,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志愿服务。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参与社区志愿活动、支教、环保行动等,推动学生深入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奉献和服务中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责任。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学生既可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还能切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通过实际行动意识到社会责任与个人价值之间的联系。

(作者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本文系2022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政专项:新时代高职院校“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索〈基金号:2022SJSZ0425〉研究成果)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