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2025-02-12 09:18:02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光明时评】积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 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文旅市场精彩纷呈。西安大唐不夜城人潮涌动,海南离岛“免税+年俗”“免税+国风”主题活动引起广泛关注……这场全民共享的春节文旅盛宴,是文旅消费势能强劲的生动注脚。 流量引得来只是开端,留得住才是王道。当前文旅市场中,不少项目与产品依托社交媒体、网红经济以及热点事件的传播营销,短期内可形成现象级流量效应,然而,如果未能建立可持续的吸引机制,往往导致流量快速消退、市场认可度流失。当节庆狂欢的烟花逐渐消散,如何将流量转化为发展常量,沉淀为滋养产业发展的活水,是各地文旅发展需要直面的命题。 品牌赋能是文旅“热流量”转为“常流量”的密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推动旅游业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一批专业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放心安全的服务精品,充分发挥服务品牌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的引领带动作用。在文旅品牌赋能实践中,瞄准情绪价值和情感体验优化提升文旅服务,将助力实现文旅网红项目的长红。 文化和科技融合,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赋能文旅产业的精彩演绎,也是文旅产业乘“数”而上的崭新蓝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9082亿元,比上年增长9.8%,文化新业态行业对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65.7%。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就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营造新场景、新空间,形成新产品、新体验,催生新业态、新消费,展现文化新质生产力的特质与效能。 在消费代际更迭与商业生态变革的双重驱动下,人们的需求正从基础服务向情感共鸣升级,倒逼文旅供给体系进行革新。打造特色文旅品牌,一方面要丰富高品质供给,推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文旅产品,打造更多优质景区和精品活动;另一方面要创新消费场景,打造更多让游客可视听、可品尝、可感知、可参与的沉浸式场域。文旅的供给侧改革,本质上就是通过文化解码与科技编码的融合创新,将流量入口转化为情感锚点,最终实现文旅消费从浅层观光到深度认同的价值跃迁。 青年群体既是重要的文化群体、旅游群体,也是重要的创新群体、传播群体。近年来,说走就走的“背包游”悄然兴起,特种兵式“打卡游”方兴未艾,一股股文旅新风潮的兴起,都离不开青年群体的热情参与和积极分享。打造特色文旅品牌,就要积极适应年轻人的旅游需求和偏好,大力发展首发经济,广泛开展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展览、科普、体育、动漫、电竞等活动,丰富自驾游、房车游等场景,以年轻态旅游辐射多类人群,促进文旅产业多元化、多层次发展。 中华文明革故鼎新、辉光日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穿梭于青砖黛瓦间守望文化乡愁,驻足于非遗工坊里感知匠人匠心,在山水形胜中完成对文明密码的当代解码。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要用好历史文化资源,以山水楼阁为卷轴,铺陈历史街巷的烟火画卷;借非遗技艺为笔墨,书写传统美学的当代表达。要提升旅游文化品位,在文旅产业的各个环节中注入更多思想性、艺术性内涵,让文旅体验超越浅层观览,让人文精神滋润游客心田。 流量就是人心,留住流量就是凝聚人心。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抓住品牌建设这个关键,不断提升文旅品牌的科技分量、情感盈量、青春含量、文化雅量,推动文旅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由感官刺激升级至心灵共鸣,让文旅产业成为滋养现代生活的文化,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作者:孙明增,系天津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