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领域科技创新环境
2025-03-03 10:58:11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光明时评】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领域科技创新环境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凝聚各方力量推动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文件专门就“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作出部署,这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进入发展新阶段,同时也表明科技创新环境已进入按不同科技领域开展针对性建设的重要时期。 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一般都会涉及多个学科和领域。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影响,威胁着人类与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发展。从空间上看,生态环境问题常跨越国界,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从时间上看,这一领域的科技创新需要长时间研究积累,不能“短平快”地解决。例如,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既需要全球范围内的紧密合作,又需要专家学者针对科学问题进行长时间观察、积累数据。因此,我们更需要以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高效的协同合作,滋养厚积薄发的原始创新。 近年来,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国内,关于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安排逐步完善;国际上,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相较于整体的科技创新环境,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环境还具有一些独特性。其一,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更需要跨学科合作和系统性思维;其二,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需要长期研究积累,需要更稳定、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环境来支撑;其三,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更需要开放包容的环境来促进各国共同努力应对。 前不久,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翔领衔、浙江大学嘉兴研究院共同参与的“船舶清洁低碳关键技术助力航运绿色发展”项目经历多年自主创新和持续联合攻关,攻克了船舶尾气高效净化和高效碳减排等关键技术,获2024年保尔森可持续发展奖“绿色创新”类别年度大奖,显示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强大科研力量。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非常注重营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环境。例如,通过建立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动数据开放共享;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绿色技术国际合作;深圳市建设全球首个红树林保护交流合作中心,保护和恢复红树林生态系统,提升生物多样性。北京冬奥会举办过程中,赛区选址、场馆建设、空气质量改善、水资源保护等各方面都充分考量生态环境要素,也是生动注脚。这些努力共同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搭建了平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能够发挥价值引领作用,而制度环境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才能规范和助推科技创新实践。当前,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仍面临科研经费投入机制结构性失调、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存在短板等问题,亟须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制度性保障。 打造开放包容的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环境,是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选择。通过完善政策支持、构建开放平台和鼓励社会参与,由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公众共同努力,生态环境领域必将迎来更多科创成果,造福更多百姓。 (作者:李响,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
相关阅读: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 新闻图片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 |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