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繁 体

【当犯事于东,调查往西,“查无此事”是当然的结局。要突破此案,看来只有升格调查并坚决排除“大师”政商朋友圈的干扰,才有希望。】

“气功大师”王林2013年7月被曝非法行医,江西萍乡市芦溪县称成立专项调查组彻查。时隔近两年后,萍乡市卫计委表示,该市多次组织开展打击非法行医集中行动及专项整顿,未发现王林“非法行医”的有效线索和证据。

王林“大师”以精于耍蛇闻名。现在看来,他耍人的神通当远甚于耍蛇。不然,怎会有一众政要、达官、显贵和明星,围在他的身边,甘当绿叶,俯首听训?如果说这两类人是相互消费对方,当不得真的话,相关职能部门又怎能坐视一位伪“大师”涉嫌多重违法却逍遥法外?

先说王林“大师”的非法行医。当地卫计部门迟迟未予查处,据说是因为外人进不去王“大师”的“王府”,而且他没有开门诊对外营业,当地卫生局无从得知王林是否给人看病。与此相映照的是,在王大师通过香港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人——王林写真》一书中,就记载着不少他“妙手回春”的神奇故事。王大师甚至自称可用气功治病,曾给5万人看过病。明明“大师”行医走的是高端路线,芦溪县卫计委却反其道而行之,在全县11个乡镇、138个行政村、198个卫生室进行摸排。其结果当然是“未发现有群众经王林用气功治过病”。当犯事于东,调查往西,“查无此事”是当然的结局。以

旁观者的视角来看,这样的调查本就无甚意义。

不过,调查王林仍然是有意义的。这种调查,绝不应限于卫计部门就大师“非法行医”的行政调查。更应优先处置的,其实还在于刑事调查。比如,涉嫌诈骗罪,刑事司法就应该管。刑法上的诈骗罪,就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套在“大师”身上也可以说:耍蛇无罪,但用耍蛇来虚构“特异功能”,并以此骗取钱财,就有了诈骗的嫌疑。

大师涉嫌另一宗罪在于其自述“帮企业家送了50斤黄金给某领导”,这等于是自我举报。依刑法规定,“向国家工作人员介绍贿赂,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涉案金额达50斤黄金,远超立案底线,情节也堪称“严重”,但从“大师”的后续行为来看,他完全未因涉嫌介绍贿赂而受到多大影响。这样的咄咄怪事,当然不是“大师”的气功神通,而是他的政商朋友圈太有神通。

在权力不当干扰短期内仍然无法杜绝时,对“大师”的调查长达两年却无实质进展也就成了现实。要突破此案,看来只有升格调查并坚决排除“大师”政商朋友圈的干扰,才有希望。

【患了重度“权力中毒症”的王林,终究无法靠权力护体。这也是被注定的结局:靠寄食权力生存,不可能完全安全。】

王林已因涉嫌非法拘禁被刑拘,围绕昔日“大师”的种种神秘内幕也渐次浮出水面。媒体曝光的王林被抓前接受采访的内容显示,2013年“王林事件”后,为洗刷清白,将反目的弟子邹勇送进监狱,王已陆续花费3000万。近日几段当事人通话录音的曝光,更使得大师王林“凡人”的一面尽露。

数段录音显示,王林与涉案者黄钰刚和神秘“林主任”的通话,基本上就是围绕“钱”(酬金)何时到位,行动(抓邹勇)何时开始的问题而展开。所谓的帮正名,就是赤裸裸的交易。在此过程中,“大师”王林也未能发挥神通,骗人者终被骗。

事后来看,王林不过是不自觉地一步步走进自己和他人合伙构建的“局”中。为漂白自己、除去“眼中钉”,他“病”急了所以乱投医。而预设一个神秘的“上面的领导”,同样是契合了大师对于某种通天权力的想象。这不过是大师这两年遭遇的一个缩影:此前媒体报道,自“王林事件”后,常有自称是高级官员、将领的人,或毛遂自荐或为其出谋划策,从他这卷走巨额钱财。

因利而聚,利尽而散。王林的前后境遇,耐人寻味:此前他能凭着杂耍招数通吃四方,谈笑有权贵,往来多名流,舆论普遍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他身上加载了“权力中介”的符号,是因其权钱掮客的身份;自从“出事后”,大师往日那些非富即贵的“座上宾”不见踪影,被神秘色彩笼罩的气场与权势也不再显灵。仅剩的聚拢人气的资本,或就只剩下可供他出手阔绰的钱财。一切都是如此现实,并无所谓大师的神力护佑。

从王林寻求帮助的途径来看,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无论是寻找高人企图“花钱消灾”,还是和邹勇互相安插眼线,都不过是常见的丛林法则的那一套。只是相较于一般人,王林由于在各种“人脉”圈浸淫已久,从而表现出更大的权力中毒症,坚信收买更大的权力就可摆平一切。

曾几何时,一些官员、企业家、明星簇拥在王林的周围,也被视为是为了寻找安全感。但神秘褪去之后,这个由神秘术士、灰色权力和跨界资源构筑的大师神话中,也没什么安全感可言。一切“安稳”时,各路人马包括王林本人或许沉浸于左右逢源的幻觉中,尽享风光;但一旦大师的泡沫被戳破,神秘外衣背后某些本质的东西就露出原形。这其实是被注定的:“权力迷幻”支撑的浮华,终归是泡影一场。

患了重度“权力中毒症”的王林,终究无法靠权力护体;而神秘的权势操作构建不起“安全王国”,靠反法治与地下化生存,也不可能完全安全。一个正常社会中,公民的安全感,只能靠社会能见度的提升、对法治的敬畏和权力的规范运行来保障。这已被现实一再证明,王林神话的破灭,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审丑的案例,一个可以解剖“权力中毒症”的“活体样本”。

【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理想的状态是司法领跑媒体,司法案件办理到什么程度,媒体报道到什么程度,这样既不会误导公众,也不会让司法陷入舆论的被动之中】

媒体和司法好像一对天生的冤家,彼此之间有着很多掺杂不清的恩恩怨怨,一方面,谁都离不开谁;另一方面,有些时候谁都想在彼此的关系中占据上风。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理想的状态是司法领跑媒体,司法案件办理到什么程度,媒体报道到什么程度,这样既不会误导公众,也不会让司法陷入舆论的被动之中。但现实是媒体不会那么驯顺,几乎在每一个热点案件中都会出现媒体抢跑的现象。

最近,王林“大师”的案子又成了各大媒体网站的头条,不但王林的拘留证被发到了网上,而且连王林与涉案人黄钰刚就抓邹勇一事进行秘密商谈的视频和录音都被神通广大的媒体挖了出来。这次媒体抢跑不仅抢到了法院的前面,也抢到了公安机关的前面。这不但是媒体审判的节奏,简直就是媒体办案的节奏了。

学法律的人都知道一句话,面对公民的权利,司法应该保持必要的谦抑。那么,面对公民的权利,媒体是否也应该保持必要的谦抑呢?回答显然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王林相当不招人待见。从两年前,因马云的造访,王林第一次走入大众视野,他就已经被舆论贴上了“骗子”“有罪”的标签,有人直斥王林“扒掉了中国精英身上最后一条底裤”。此后,王林的每一次招摇过市都会引发公众的道德和情感焦虑,甚至是对有关部门的不满。

终于王林被抓了,他的被抓与他的仇人邹勇的死有关,随着媒体的报道和不断出现的独家披露,很多人似乎已经确信了王林雇凶杀人的事实。但我们知道,凡事要讲证据,王林的案子毕竟还在侦查阶段,公安机关还在查找证据,现在得出王林杀人的结论为时过早。王林的律师在会见王林之后,对媒体说“相对于现在网上传言,案情可能会有重大逆转”。虽然这样的表达也不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但终究给我们提供了另外的思路和可能,媒体对王林案的报道,以及舆论对王林的声讨,要有一个限度,不能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根据我国法律,确定一个人有罪无罪有一套相当严格复杂的程序,从公安机关侦查,到检察机关批捕,再到检察机关起诉,最后到法院审理并定罪量刑,只有经过了最后一步,我们才有权说一个人有罪或者无罪。王林的案子只走到了第一步,尚处于公安机关的侦查阶段,所有的一切都可能存在变数,所以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不妨保持一点必要的冷静和谦抑,给司法机关一点时间,给案件侦查工作一点时间,相信一切终会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事实上,媒体在这个问题上过度抢跑,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有可能会误导公众,一旦经查明王林雇凶杀人的证据不足,可能会导致公众把对王林的不满转向对司法机关的不信任,这显然会伤害到司法的公信力。

司法的归司法,媒体不能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在王林案还处在侦查阶段的时候,我们可以指责王林现象是中国文化精英的堕落和耻辱,但对他是否犯罪的问题还是应该保持必要的谨慎。

在过去的几年里,王林这位靠“空盆变蛇”而出名的江西怪人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本月更是因涉嫌一起凶杀案而再度引人注目。他的一本画册被曝光,其中不乏各路大小官员、企业家及娱乐明星,因此嘲笑之声四起,有人甚至认定王林事件“戳穿了中国精英,脱掉了他们最后一条内裤”,他们“智商很低、缺乏安全感、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渣滓俨然精英,这是时代的悲哀。”

这样的嘲讽相当痛快,最适合在PM2.5值很高的城市以及炎夏将至的季节传播。在这种一网打尽的语境之下,这个国家大概就是这样子的了:屌丝们在优衣库的试衣间里狂欢,中产们在股市的跌宕中沉沦,精英们在王林的会客厅里堕落。

我只是有一丝丝的侥幸:大约在四年前,某次去江西调研,有朋友邀约“去一个叫王林的大师那里坐坐,据说他很神的”,我因事未成行,否则,现在应该也被当众脱掉了最后的内裤。

我想说的道理很简单——

王林是气功师还是魔术师,是可以讨论的事,王林的人品优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王林有没有涉嫌谋杀,警方将给出结论。

可是,与王林合影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国家领导人还是已经被枪决的贪官,无论是马云、何鸿燊还是曾荫权,无论是李冰冰还是赵薇,都没有被嘲笑、污蔑的必要。他们的智商是高还是低,他们是否有安全感,他们是否有科学常识,与他们有没有跟王林合过一张影,没有任何关系。

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如爱因斯坦所言,他们对人体的秘密和未知之事存着一份探寻的热情。他们也许去错了地方,见错了人,好奇害死猫,但天大的好奇,也不至于害得自己脱掉了内裤。

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如果,各个阶层的人士,日夜以互相诋毁、嘲弄为乐事,以撕裂、对立为目标,以在思维的烂泥潭里缠斗为欢,那么,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智商很低、缺乏安全感、缺乏最基本的科学常识”的下流社会。

【王林这样一个江湖骗子,在大众透视下还原滑稽的小丑,他和那些一脸虔诚地与他合影的人一起在舞台上接受嘲笑,这不正是观众的正常反应吗?】

这两天,某作家的一篇《跟王林合影的人不该被嘲笑》风传网络,也将“气功大师”王林的话题推向另一个维度。他认为与王林合影的每个人,无论是官员、巨商还是明星,都没有被嘲笑、污蔑的必要,所有去见王林的人,都是对生命本身有好奇的人。

这个关于“嘲笑”的话题引起嘲笑在意料之中。他举的一些例子并不恰当,比如说有“高人”在酒席上能把陌生人电话随口报出,这样的朋友我也认识,他只是记忆力好且用心留意,谁若赞他有特异功能他准说你骂他。还有把孔夫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和“敬鬼神而远之”说成态度暧昧,估计研究孔子的人大摇其头。

我无意对该文章进行批驳,但对文中一个观点感兴趣——“一个国家的智力底线,是社会的宽容能力和理性判断力”,认为各阶层互撕才是一个缺乏最基本科学常识的下流社会。

这个说法让我想起一段历史,想起了王林和他的前辈们,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特异功能热、气功热。当时严新、张宏堡等“气功大师”名动全国,享受信众如云的荣耀时,无名之辈王林不过借他们春风,刚刚走出监狱。严新号称用意念降雨扑灭大兴安岭火灾,人们深信不疑。十年之后当思我,举国欲狂欲语谁,回顾那段历史,一个还处在发展饥渴与焦虑困境中的国家,对一群搞江湖骗术的气功师顶礼膜拜,这也说明,智力底线不是宽容的问题,实为是否普遍具备科学常识的问题。

王林的江湖杂耍,与严新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他只是在封闭的院子里,把数量不大的官员、明星、商人欺哄得笃信,或只是哄得开心,再利用走江湖的技巧,搭建起一个政商朋友圈,成为其中的掮客,浑水摸鱼谋得一些好处。当他的杂耍和朋友圈一旦被公开,立即破绽百出,成为公众嘲笑的对象。

若论分量,张宏堡的“朋友圈”可比王林高多了,王林甫一公开就被识破,显示了经过三十年的开放一个国家智力底线的进步,民众的独立判断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王林这样一个靠吹牛行走的江湖骗子,在大众透视下还原滑稽的小丑,他和那些一脸虔诚地与他合影的人,一起在舞台上接受嘲笑,这不正是观众的正常反应吗?看衣冠楚楚的大人物出丑,难道不是喜剧的应有之义吗?如果全场观众对着舞台上可怜的弱势群体哈哈大笑,那才是下流行为吧。

王林这样的人物,在古今中外、历朝历代皆有,连阔如的《江湖丛谈》里,讲了算卦相面、挑方卖药、杂技戏法、坑蒙拐骗等江湖流派,王林介于变戏法和坑蒙拐骗之间,这些江湖神棍,小人物行走市井江湖,大人物遨游官府富商,通过这些“钦差大臣”式骗子,可看到官场现形,能体会世间百态,也是一乐。

写至结尾,想起《新京报》对王林的报道中一个片段。报道说王林在狱中喜欢吹牛,常因吹牛被揍得鼻青脸肿。一朝出狱,混迹江湖三十年,为高官搭桥,搂红星细腰,与巨商称兄道弟,真可谓贪了泼天富贵,可现在看,他真的把自己吹过的牛逼都变成了现实,这是个多么“励志”的故事。

从王林的故事,可看穿某些世相,想不笑都难。

【现在王林因卷进绑架杀害弟子邹勇一案被刑事追诉,是一个修复司法公信力的大好机会。该抓不抓伤害法治,抓了不依法办案,同样伤害法治。】

昨天上午,“气功大师”王林的辩护律师在向萍乡市公安局递交律师辩护公函后,前往萍乡市看守所会见羁押中的王林,但遭到拒绝,理由是“案情重大”。

如果说,2年来王林涉嫌非法行医、非法持有枪支等七宗罪而能一直逍遥法外,使得当地的司法公信力受到了严重伤害;那么现在王林因卷进绑架杀害弟子邹勇一案被刑事追诉,是一个修复司法公信力的大好机会,办法即是严格依法办案。但本案刑事追诉一开始,即发生了无法定理由拒绝辩护律师会见的情形,实在不应该。

刑诉法规定,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取强制措施之日起,有权委托辩护人;在侦查期间,只能委托律师作为辩护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的,也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委托辩护人。王林已于本月15日被采取拘留之强制措施,王林的近亲属委托律师担任王林的辩护人,完全符合法律规定。

辩护律师接受委托后,通常第一项任务即是到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否则后面的辩护工作难以展开。刑诉法规定,辩护律师可以同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会见。一般案件看守所仅凭“三证”(律师执业证书、律师事务所证明和委托书或者法律援助公函)即应安排会见,而且应“及时”安排,最迟不得超过48小时。现在各地看守所大多情况下都能做到即到即安排,当天即能会见,没有准许不准许一说。

当然,法律也规定了例外。刑诉法规定,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案件,在侦查期间辩护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应当经侦查机关许可。上述案件,侦查机关应当事先通知看守所。

现王林虽卷进绑架杀害弟子邹勇一案,涉嫌的罪名是非法拘禁罪,因为王林招供称“他并未直接接触过凶手,没想到他们把邹勇弄死了”,警方先以涉嫌非法拘留罪对其立案并无问题。但无论绑架罪、故意杀人罪还是非法拘禁罪,都不属于辩护律师需经侦查机关批准才能会见的范畴,现王林的辩护律师持“三证”会见,看守所理应及时安排。

该抓不抓伤害法治,抓了不依法办案,同样伤害法治。期待当地司法机关在办理王林案的过程中,能够回到法治的轨道上。

□刘昌松(北京慕公律师事务所律师)

【王林此前被指涉嫌多重罪名,有些甚至被确证,可他却总能全身而退。这次他终于被带走,却是因涉杀人案这么一个惊悚的剧情,这是怎样的离奇?】

“大师”王林再度出现在了舆论风暴眼上。

最新的消息,是王林于7月15日凌晨被萍乡警方带走协助案件调查,而该案与其“关门弟子”邹勇相关。据警方最新消息,7月9日15时许,江西省萍乡市公安局安源分局接到报案称,萍乡市民邹某被身份不明人员绑架。7月14日晚,警方分别在江西、广东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刘峰、朱礼通抓获,刘、朱二人对绑架、杀害邹某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而王林也涉及此案。

王林终于被“带走”,但却不是舆论最早质疑他的那“多宗罪”。应该说,自王林的丑剧被揭开起,两年多来,公众受够了“气功大师”王林所涉嫌罪名的反复折腾。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江西省法制办曾会同多部门商讨认为,王林涉嫌非法持有枪支罪、非法行医罪等六宗罪。当时全国媒体高度关注此案,以为此案会迅速得到侦破。但该案此后已然成了“悬案”,一直不见进展。其间王林还曾以悠游姿态在公众视野里“刷存在感”。直到今年7月初,萍乡当地调查的结论终于出来了,但结果却让舆论哗然:两个“未发现证据”,将王林涉嫌的“非法行医”“非法持枪”等罪名进行剥离。

六宗罪名去其二,王林果真是清白的吗?可集结在他身上的种种疑问,又何以解开?关注此案的公众不免心中打鼓。就在相关调查结果引发的新一轮质疑蔓延之际,王林终于以被带走的面目再度出现在新闻里。只不过,很多人“猜到了结尾,却猜不中开头”——他被带走,居然是因涉杀人案。

从法理上讲,未经法院审理判决,任何人都是无罪的,王林也不例外。但假如王林“涉及”命案是有初步确证,且与之前某些端倪形成逻辑链闭环呢?这很难让人不进行打包解读:此前媒体就曾聚焦王林与受害人邹勇的复杂恩怨;2013年7月25日有媒体报道,在邹勇与王林一次发生纠纷后,王林曾表示一个月内让邹勇“不得好死”。这是气话,还是“预告”?

7月16日,有媒体获得了一份疑似王林手书的“承诺书”,也形成了某种印证:内称“如邹勇在2015年元月20号前逮捕,我王林在24小时以内将X佰万X提到王总所指定的地点。续后判了邹的死刑,愿以伍佰万元酬谢。”立据日期是“2015年元月11日”。这份承诺书的真假应该不难鉴定,只是希望不要再久拖不决。

王林涉杀人案的真相,有待揭开。但跳开来看,王林此前被指涉嫌多重罪名,甚至被确证涉及佘小年行贿案等,有些人证或物证也俱在,却总能全身而退,而今他终于被带走,却是因涉杀人案这么一个惊悚的剧情,这是怎样的离奇?

而王林涉邹勇被害案,若被查证属实,那这必然会开启一堆连锁的疑问:很难想象,那种厚黑的杀人做法,不是顺承了某种自恃能量巨大的戾气与自负。这也必然让“挤牙膏”式调查和受争议的相关调查结果,遭遇更多质疑:原来的调查结果,果真就经得起拷问?而这种令公众感到消极的调查,是否又纵容了王林的胆大妄为……在很多人眼中,王林案以“涉杀人案”走向终结,或许本身就是对当地消极作为的反讽。

两年前就曝光的王林案,一直以来几乎处在“难有进展”的状态,直到出了人命才有转机,真是耐人寻味。依法查处一个“江湖术士”居然也需要付出人命的代价,这样的结果未免太过沉重。此案检验了当地有关部门践行“依法治国”的成色;在此之后,此案仍将检验有关部门践行“依法办案”的诚意。

  新京报插图/许英剑

王林们的手段之低劣,无非就是“坑蒙拐骗”。对于“王林式的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得过且过,更不能“拖字诀”来盖棺定论、草草了之。

近来,媒体相继报道了当地官方对“大师”王林“非法行医”“非法持枪案”的调查结果,从2013年至今的两年调查,证据不足的结论让媒体和公众对这份官方“鉴定”大跌眼镜。如今,这两份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得出的调查结果不仅没能揭开真相,反而更增蹊跷,让“大师”的最后一招“拖字诀”神功也呈现在了公众面前。

王林曾因诈骗罪入狱,后又因勾结监狱管理人员逃狱而加重刑期。出狱之后的王林摇身一变,成为“大师”。类似像王林“大师”“国师”之流,自我“封神”之路也就无非三个手段:首先,通过“隔空取物”、“空盆取蛇”等杂耍向人们证明其具有“神功”的大师身份;其次,通过在境外自己出版书籍等方式展示自己“神功”的影响力;其三,通过少数权贵“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心理编织隐性的权贵人际网络来进行地下敛财。

其实,王林们打造的正是一种所谓的神秘主义,它是在信息极端不对称的情境下小范围的流传。若一遇到追求信息透明的聚光灯,很多谎言便不攻自破、很多伎俩也拿不上台面,但王林们成功了。

事实上,人们在信息封闭、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生发的非理性因素就可能占据头脑,加上朋友介绍所搭上的人情、自己为看病消灾花费的巨资,更增加了对“大师”的非理性信任。然而,很多人事后发觉上当时,也因面子原因,或者破财免灾、息事宁人、不与之计较的观念等原因而避之不谈,使大师继续逍遥。“大师”也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心理努力接近有钱人、有权者行骗,收益大而风险小。

不难看出,王林们的手段之低劣,无非就是“坑蒙拐骗”。他通过一定的自我包装,再身上加一层神秘的权贵魅影,也不过是高级一点的“坑蒙拐骗”。这种以“骗”起家、以“假”立业的伎俩,居然可以畅行这么久,这也是这些大师们的“神通广大”。若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横行无阻、不被惩戒,本身就是对法治社会、诚信社会的威胁。面对欺骗、虚假,要是连官方都束手无策,岂不是挫伤了公信和社会信心,助长了劣币逐良币的嚣张气焰。

因此,对于“王林式的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得过且过,更不能“拖字诀”来盖棺定论、草草了之。

目前,对于王林的种种劣迹,要以高效的行政能力和司法能力、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处置,以各级政府机构、司法机关相互配合的强大能力战胜最后的神功——“拖字诀”。如果王林真没有违法,公开真相,讲清楚,还他一个公道;如果违法乱纪,则天网恢恢,还社会一个公道。

本已退出公众视野的“大师”王林,近日又被架上了曝光台。据报道,萍乡市泸溪县卫计委2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启动了针对王林的调查工作,未能发现其开具处方、销售药品、发功治病等“行医”的有效线索和证据。

换言之,当地未发现王林存在“非法行医”的行为。这下子就像捅了马蜂窝,舆论谴责声一片。有人拿出王林相关作品,提供其非法行医证据;有人质疑,不是说有“七宗罪”吗,另外“六宗罪”为何不调查,等等。总之,大家对当地的结论纷纷表示不满,大有兴师问罪的架势。

王林涉嫌“非法行医”,看似证据确凿。当地调查半天没发现问题,也着实可疑。但在我看来,问题不仅出在当地负责调查的机构办事不力,还在于人家本来就有踢皮球的动因。

别的不说,在一个县城里调查王林是否“非法行医”,需要2年时间吗?这效率也太低了吧。当地组织专项调查组,为何把调查范围局限于本地?这是为了节省经费,还是不能跨地区调查?我看问题就出在,王林并非泸溪户籍,所以当地想草草了事罢了。

相关通报言外之意无非是,我这里查不出来,另请高明吧!可见,要查清王林是否够得上“非法行医”,或许需要更高层级的部门介入调查。

而我还想到的是,既然大家认为王林的行为就是“非法行医”,为何当初(可能还包括现在)那么多人蜂拥而至,不惜重金,但求见上王林一面?如果说王林有“罪”,那些上当受骗或追捧王林的人们,难道不必自我反思?

很大程度上,王林能够行骗江湖数载而不被揭穿,并不在于他医术或骗术有多高明,而在于有求于他的人有多愚昧(善良?),所以才轻易受其蒙骗。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气功热”,到前几年张悟本的“绿豆汤治百病”、李一的“通电疗法”,这些骗术通常滑稽可笑,却招揽信徒无数。一言以蔽之,正因为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才可能产出这种荒诞的名医神话。

所以,查清王林是否涉嫌“非法行医”固然重要,清除产生王林的社会土壤,才是杜绝此类现象的治本之策。王林若涉及坑蒙拐骗,当然不能轻易放过,但让更多人看清楚类似骗术,提高自我辨别能力,也同样重要。否则,今天倒下了一个王林,明天还会出现张林、孙林,而且照样有人上当受骗。

在这个问题上,一是要对那些没有执业资格的“江湖郎中”提高防范意识,不能轻信;再者,对那些说得天花乱坠、包治百病的“大师”,见到了就退避三分;其三,千万不要被“大师”神话及其玄学理论所迷惑,治病就看疗效,他和哪位高官达人熟悉,并不证明他能治好病。总之,记住一点,如果真有包治百病的人,他早该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了。

像王林这样的江湖术士,官方部门组织调查了2年却未发现问题,这一结果不无“喜感”。但如果说,还有人继续鬼迷心窍,拜倒在“大师”脚下,那才是社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