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大火来得猝不及防。世博会圆满落幕的欣喜还未退却,就要为熊熊大火吞噬的58条生命而痛惜不已。央视大楼火灾、南京大火,直到这一次的上海特大火灾,近年来国内频发的高楼安全事故,一次又一次地为我们敲响警钟。继美国9.11事件之后,高楼安全问题就一直为学界所关注。然而,这一切似乎都挡不住人们对摩天大楼的追逐。高楼情结之下,还有多少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为什么爱高楼
        作为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之后现代建筑中的新品种,摩天大楼的近亲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的水晶宫和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随着时代的发展,摩天大楼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建筑设计的本身,更成为了不少国家与地区证明自身实力的最佳方式。
一、 从19世纪欧美开始的“高楼情结”
        早在19世纪,美国芝加哥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高楼。当时因为芝加哥早期的房屋是用木料搭建起来的,很容易着火。1871年10月8日,一场大火烧了几天几夜,把市区8平方千米的地区统统烧毁,伤亡惨重,烧掉了城市中心。在这种情况下,重建时建设了第一批高楼,原因是重建时间要求短,建筑量又大。地价贵也是一个原因。从1910年美国第一栋50层的摩天大楼开始,摩天大楼除了成为世界顶级建筑师展示才华和追逐的目标以外,也是人类财富、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二、 土地日益成为城市稀缺资源
        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出现高楼大厦与土地供给及社会经济总量有关。土地资源的不可移动性造成有些城市该种资源特别稀缺,这是产生高楼大厦的主要原因。比如香港,要解决经济、人口规模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确实需要高楼大厦。[详细]
 
三、 中国城市发展难脱“政绩”影响
        地方领导人都有自己的任期,有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要求,而体现政绩的最快的方法就是打造城市新亮“点”,于是上一任领导可能在城市东边搞个规划蓝图,下一任领导可能在城市西边再搞一个。在这种过分追求局部优先发展的惯性思维和追求政绩的行政力量支配下,城市建设中的一些景象常常让人哭笑不得。[详细]
 
 
  楼越来越高,隐患也逐渐增多
        上海特大火灾事故再一次揭开了高楼无限风光之后的埋伏。然而,除了最受关注的火灾预防外,高楼安全还有许多隐患,一些还未有有效的科学防范措施。即便能够预防的,则需投入高额的建筑成本和维护费用。而在缺乏完善的监管体制的情况下,这里面的安全保障能否一一到位,谁又能说得清?
一、安全问题
        1、火灾:高楼安全第一软肋
        火灾是高楼安全中的第一软肋。目前,全国最高的消防云梯可达高度101米,在北京。而其他只有极少数的城市消防装配有极小数量的高度可达七八十米的高压水枪和消防云梯。此次,上海火灾中最高云梯高度90米,面对熊熊大火,不仅显得杯水车薪,更是“高”不可及。即便是直升机也无能为力。因此,对于大部分居住高楼的人来说,一旦发生大火,居于20层左右及以上的人们,恐怕除了听天由命,再无他法。目前在建的北京第一高楼——国贸大撒,据称可抵挡3个小时的大火,但是在没有有效的灭火和施救措施下,3个小时以后呢?大火如果继续燃烧,人们只能无助的看着一个个生命从眼前消失……[详细]
        2、台风:沿海高楼风险更高
        目前对于各地的建筑抗风设计是因地制宜,全国根据不同地区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沿海多台风地区标准高,而内地少台风地区较低。一般是按照50年周期内台风的情况来指定一个抗风标准。然而从近年台风频频登陆造成巨额损失的情况看,沿海多台风地区的建筑抗风标准有的已偏低,有的地方只是抗20年30年一遇台风的标准,一旦面对50年一遇以上的台风,还是存在一定的危险。[详细]
        【延伸阅读: 深圳第一高楼可抵"百年一遇"台风
        3、雷电:顾了头顾不了身
        当云层聚集了大量的雷电后,电荷会如同流水一般向下倾泻。等电荷接近地面时,会聚集成一个球状体,如果此时球状电荷正巧打在避雷装置上,电流就会顺着钢筋往下走,从而达到避雷的效果。但现实的情况往往不那么“凑巧”,当雷电落入地面上空后,接闪针只能将雷电从建筑物的顶端引流到地面,而雷击的方向却并不固定,一旦打在建筑物的侧面,没有避雷装置的地方,就会对建筑物造成巨大的损害,并且越高的建筑物遭到侧击的几率就越大。“欧洲第一塔”莫斯科奥斯坦金诺广播电视塔,仅在4年半的时间里,就遭到了143次雷击,雷经常打在莫斯科电视塔侧面中间的位置,从而引发塔身部分受损。
        延伸阅读:中国都市高楼防雷设施软肋多,有开发商甚至称"没必要"
        4 、下沉:地质不能承受之重
        这是目前普遍被讨论的问题。业界流传的几个数据是:上海目前下沉最严重的是浦东区,其中摩天大楼林立的陆家嘴金融区去年地面平均下沉3厘米;“中国第一高楼”、420米的金茂大厦附近更下沉达6.3厘米。虽然也有专家表示,目前上海的下沉现象控制的很好,并不严重。然而,世界第一高楼“迪拜”的最新数据却依然给人隐忧——因楼体沉重,哈利法塔(迪拜塔)眼下已往地下陷入大约6厘米。[详细]
 
二、宜居问题:
        通风环境:试想每天至少有8小时的时间,让你在一栋高50层的大楼里和一万多人一起工作生活。大家共用一个或是几个通风系统,此时的呼吸能够顺畅吗?和一万多人共用一个或是几个安全通道,此时的生命还能安全吗?
        日照过长,紫外线强度大:摩天楼大多无遮挡,白天日照时间长,辐射热量大,不同高度和不同方位的房间室内温度各不相同,造成空调负荷变化剧烈,冷暖气的调节比较困难。
        噪声污染:或许有人认为,越高离噪音越远。其实,在4或5层后,因为没有树木等隔音屏障,反而形成了更大的噪音。同时,高层建筑本身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特有噪声,如电梯、空调机组和冷却塔等工作时发出的声音。随着高度的增加,风速加大,风的呼啸声及碰到建筑上的撞击声也越大。
        空间的压迫感:容积率过大,造成城市空间的畸形,使得城市空间狭窄压抑,看不到多少蓝天,看不到自然的东西,钢铁、混凝土、玻璃、石头,冰冷而坚硬,缺乏人情味和生命气息。
        生存环境恶化:大型建筑项目能耗过大,产生大量热量改变了城市原有热平衡关系,而加剧了城市热岛现象。北京目前的热岛现象正在加剧,已多年出现近四十度的高温天气,使市民生存环境恶化。高层建筑会将高空强风引致地面,造成高楼附近局地强风,影响行人的安全和舒适性。北京目前有些高楼如京广中心(高二百米)附近,曾多次出现过“城市台风”,导致行人行走困难、被风吹倒等现象。   更多隐患
        【延伸阅读:汶川震后,白领高楼恐惧症 名称解释:高楼综合症
  高楼已然矗立,防救才是关键
        按国际惯例,在城镇中平均每1000人就要有一名消防队员。然而,根据中国消防在线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近14亿人口,每一万人才有一名消防队员。硬件欠缺,软件也不足。大众安全意识薄弱,更是增加了高层建筑的安全风险。在高风险时代,政府是防范各种风险的责任主体,但不是唯一的,公民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每一个公民都成为公共安全的责任主体,学会自我保护,并能在各种紧急状态下实现自救,才能使个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风险社会”中得到保护。[详细]
一、高楼防火,预警是重中之重
        从建筑设计本身来说,无论我们设计出怎样的建筑,都不能说可以百分百避免火灾的发生。但是,如果我们在设计时融入防火的预警系统,高楼大厦火灾发生的概率就能降至最低。”而按现有的技术条件,也完全有能力将火灾发生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但是现在很多高层居民楼,没有配备诸如烟雾警报器之类的设施,有的高层居民楼,其消防通道还存在被占用的现象,对此,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二、居民逃生自救很重要
        高层建筑火灾救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理论上最先进的消防车升起高度最高可以达到100米,但受空间、风力等因素影响,实际效果并不是特别好,因此最主要逃生手段还是靠“自救”。[详细]
 
三、现代高层建筑的救援技术需形成一个系统工程
        9•11时间后,纽约有关部门总结的第一条血的教训就是,高层建筑一定要有防火的消防电梯;其次是大楼里的住户或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基本的撤退常识;其三是大楼里的机构一定要有专职人员,负责在紧急情况下组织撤退,并切断气源和电源。从纽约消防队的分工设计,我们还可以看出突发事件救援的复杂性。整个消防队会根据事故的规模和涉及范围,迅速分成几个分队,一队负责疏散抢救,并按不同楼层搜索被围困在楼内的人员;另一队则负责灭火;还有一队要迅速及时地“斩断”着火大楼里的气源、电源等;还有一队要为大楼有可能出现的坍塌或部分坍塌做好应急准备……现代高层建筑的救援技术已经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工程。[详细]
        【延伸阅读:美国在9.11后的立体防护网】
 
        鉴于高层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和建成后会产生一系列污染以及一些难以消除的隐患,欧洲国家早就抛弃了该建筑方式。美国在911以后,对摩天大楼的建设也进行了严格的管控。大洋彼岸的我们,还依然执着于种种“第一”。其实,楼房和建筑的基本用处就是为人居住和使用的,那就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安全和宜居[详细]。其实,这种观念在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中就有体现。当然,在现实语境下,全盘否定高楼建筑也是不科学的。但世界上一些城市和地区都根据自身地域特点和要求,制定了相应的地方法规。如美国的波士顿、旧金山等都制定了高楼环境评估的法规;日本制定了大型建筑项目能源消耗评估以控制热岛现象的法规。我国是不是也要在高楼建设及安全评估的相关法规及监督上下下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