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热点>时政要闻 >正文

中国展开最强大攻势整肃食品安全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1-07-03 编辑:黄水来

沉疴探因:从道德到机制

从2008年曝出的三鹿奶粉掺加三聚氰胺事件,到近期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非法添加剂……食品安全领域频频拉响警报。企业的道德底线、政府的监管力度和制度的执行力都成为拷问的对象,然而中国食品安全事件的症结究竟何在?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陈永泉表示,逐利的本性必然诱使一些道德缺失的企业心存侥幸,违法违规。然而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力、执法不严却更加助长伪劣食品的嚣张气焰。在处罚的低成本与制假售假的高利润之间,一些不良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后者。

纵观当前的食品行业,道德伦理问题已处于危险境地。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滞后,少数企业和从业人员道德缺失、不讲诚信。“食品行业领域的道德伦理大滑坡,甚至远比社会交往中的道德滑坡更可怕。”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政治学教授许耀桐说。

谈及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勇日前坦陈,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链条长、环节多,存在政出多门、职责不清、衔接不畅的问题,检测检验手段不强,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确需改进完善。

“我国对化学品监管几乎处于空白,使‘食品添加剂’等各类化学品横行市场,最终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复盛如是表示。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目前,中国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行政监管力量不足,其次是职能分散交叉,权责不清,三是行业协会、第三方检验机构等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四是监管工作量大、成本高,很容易出现监管的漏洞和死角。

有评论分析称,几乎每一次食品问题的背后,都有着不可告人的主观意图。其背后所揭示的,是金钱遮望眼的食品生产商身上“道德血液”的缺失,更混合着一些本该站在消费者一方的公共职能部门不作为、乱作为而助长“毒食”的“功勋”。从当前的情况看,食品生产商与某些监管部门在一定程度上的“合谋”,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病症所在。

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一些作奸犯科者被绳之以法,一些企业也进了“黑名单”。但要实现食品安全,生产经营企业的主体责任不容推卸,与此同时,监管体系和监管职责也至关重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艰苦努力。

“保证食品安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不能仅仅依靠间歇式的整治风暴。建议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综合协调的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人员编制、经费以及与其他部门的职责分工等,通过理顺机制、搞活机制,提高监管效果。”分管食品安全的陕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孟建国建议。

上一页 1 2 3 4

首页> 国内热点>时政要闻 >正文
相关新闻
·各地加强和改进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厦门多部门联手出招监管食品安全
·上海食品安全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热点推荐更多>>
互动精选更多>>
福建要闻 国内热点 文化教育 热点专题
台海播报 环球扫描 娱乐体育 互动反馈
生活服务 论坛热贴 博文精选 报料投稿
< 返回首页 | 回到顶部 >
东南网旗下网站 | 律师严正说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