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南网评:“三明实践”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写下生动注脚

来源:东南网 | 作者:王玉星 | 时间:2020-12-18

“我出生的地方叫作三明,这里很多的网红,不止沙县和大田。城里的钢铁厂,美得像花园。麒麟山的脚下,就着擂茶吃拌面……”近日,歌曲《三明后生仔》走红网络,大山环抱的福建三明也火了起来。中央各大媒体在主要栏目、重要版面聚焦三明,很多新媒体平台都以各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三明,引发网友关注。究其背后原因,主要在于三明这些年来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让“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梦想照进了现实,这一实践对于各地更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地处福建中西部山区的三明,是革命老区苏区,也是一座因三线建设而生的老工业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发展、党的建设等方面16次作出重要批示,为三明发展擘画了协调发展的路线图。从勇敢啃下医疗改革这块“硬骨头”,到钢铁厂成为旅游景区的神奇变化,再到改造后老旧小区里的幸福生活等等,三明20多年“咬定青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让老百姓在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人文涵养、民生保障等各方面都享受到了发展成果,创造出了令人赞叹的“三明实践”。昔日“路隘林深苔滑”,今朝“路宽林茂粮丰”,“三明实践”有力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改革和发展理念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充分彰显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明实践”有何重要启示意义?就拿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来说,这些年来三明把绿水青山当作无价之宝,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自身基础条件,积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化解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间的矛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三明全市流域水质始终保持福建第一,2019年,森林覆盖率达78.73%。同时,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养殖、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迅速,2019年三明接待游客3917.56万人次,生态旅游产业总收入750亿元。事实上,绘就三明“山水画”的神笔,就是新发展理念在三明的生动实践。这一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就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从2021年开始,我国既进入了“十四五”时期,也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同时,各地资源禀赋、发展基础不一,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集中体现在了发展质量上。

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资源禀赋平平的“中等生”三明,何以实现华丽转身,逆袭成协调发展的“模范生”?这是因为三明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化区位劣势为发展优势,化制度优势为治理效能,从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此看来,“三明实践”具有较为普遍的示范意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和方法,才会有腾挪的空间,从而实现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风展红旗依旧飘,如画三明更美丽。“三明实践”深刻表明,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只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结合实际把其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勇挑“最重的担子”,敢啃“最硬的骨头”,珍惜机遇、不惧挑战,就一定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书写新的中国故事,创造新的发展成绩,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王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