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资讯要闻 > 正文
亲近博物馆,开启一场跨时空之旅
2020-04-17 10:40:03  树红霞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陈朝兰

位于福州西湖畔的福建博物院,屋顶像一本一本打开的书,龙柱取“文化的殿堂”之意。

14日,福建博物院,小朋友十分投入地观看展品。

在腾讯上看过《宝藏四方:听福建博物院院长说海丝的故事》直播后,14日,一位妈妈特意带着女儿来到福建博物院,欣赏闽越王城的相关介绍。

福建博物院收藏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是反映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物。

春节过后,线上逛博物馆赏文物、看展览、学知识,成为宅家一族的时尚生活方式。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我省多地的博物馆陆续恢复开放,人们纷纷走进“神奇的殿堂”,进行线下体验,近距离感受文物的独特魅力。

线上很精彩、线下很奇妙,让我们亲近博物馆,与之亲密对话,开启一场跨时空之旅。

空中课堂,探寻馆藏故事

我省规模最大的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展馆自4月7日恢复开放以来,人气逐渐恢复。

“我和孩子很喜欢旅行,每到一处,都会到博物馆‘打卡’。博物馆好比是学校,这里的灿烂文化直抵人心,可以给孩子以思考和启发,还能将兴趣凝结为成长的钥匙。”刘宇在杭州一所中学教书,受疫情影响,目前还待在福清老家,趁着春暖花开,就带小女儿到福州探访古厝、参观博物馆。

其实,这不是刘宇和孩子与福建博物院馆藏第一次“亲密接触”。出发之前,他们已通过空中博物馆,把这里的《西周青铜大铙》《梅花天鹅图轴》等珍贵文物看了一遍又一遍。

何为空中博物馆?福建博物院副院长张焕新告诉记者,这是福建博物院推出的一档探寻馆藏故事的空中课堂,同时在喜马拉雅和学习强国两个平台播出。

记者打开喜马拉雅平台,输入“空中博物馆——宅家战‘疫’”,立即跳出福建博物院与广播电台合作的“听我讲故事”,只见首期推出的数十个文物故事精彩纷呈。从《恐龙蛋化石》到《累丝金凤簪》,再到《古琴》,讲述对象五花八门,讲述方式百花齐放。

说起这道特别的“空中大餐”,家住福州泉塘小区的蓝斯芸小朋友超喜欢。因为长时间宅在家,又不能随便看电视、玩手机,打开喜马拉雅听故事成了每日的首选,父亲就向她推荐这档讲文物故事的节目。

“原来还怕孩子不爱听,没想到她竟入了迷,这说明博物馆与公众的距离拉近了。现在博物院已恢复对外开放,得空就陪她去现场感受真实的文物,把听到的线上介绍与看到的线下实物对接起来。”言语间,斯芸的父亲蓝晓宇对“放下身段”的博物院表示赞许。

“空中博物馆”只是福建博物院“五馆服务工程”(即“纸上、网上、空中、地铁、空港”博物馆)的一部分。据介绍,“五馆服务工程”去年已入选文化和旅游部科技创新项目,拥有大量的受众。目前,虽然空港博物馆暂未启动,但其他四大博物馆持续发力,成为线下博物馆的重要补充。其中,“网上博物馆”与东南网合作,推出60个大型经典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与文物面对面。

网络直播,院长带你赏宝

从2月起,淘宝、腾讯、抖音等大型互联网平台相继举办“云游博物馆”直播活动,全国几十家博物馆参与,福建博物院就是其一。

4月1日,《宝藏四方:听福建博物院院长说海丝的故事》在腾讯上线,向全球网友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观看量超过25万,这既在福建博物院院长吴志跃的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直播当天,天气格外好,吴志跃带网友们走进位于福州西湖畔的福建博物院,这里绿水环绕,景色宜人,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

“大家看到的这个新馆建于2002年,屋顶像一本一本打开的书,龙柱取‘文化的殿堂’之意。门前石碑上‘福建博物院’这五个绿色大字,是上世纪60年代郭沫若先生所题……”吴志跃边走边分享。

当直播画面移至黄昇墓出土的一组精美丝织品,网友们纷纷点赞。

南宋黄昇墓1975年发掘于福州浮仓山北坡,出土服饰及丝织品多达354件。“黄昇墓出土这一大批丝织物,色彩、纹路和剪裁方式都十分完美,这样的服饰就是今天穿起来依然非常高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时福建丝织业发达的程度,为探索南宋纺织品织造工艺及其品种的特点提供了实物例证。”吴志跃说,在国内5000多家博物馆中,收藏丝绸文物的非常少,这是福建博物院的一大亮点,部分丝绸文物经常被借出去在国内外展览。

直播中展出的波斯孔雀蓝釉陶瓶,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孔雀蓝釉类器物,也是福建博物院又一件镇馆之宝,让网友们开了眼。据介绍,这件通过海外贸易来到福州的藏品,是反映海上丝绸之路友好交往史的重要文物,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随后,林觉民的《与妻书》亮相云直播,网友反响热烈。

“《与妻书》写于一方白手帕上,1959年由林觉民次子林仲新捐献给国家,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在福建博物院。”吴志跃说,百年来,这方千余言的遗书,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有网友在直播互动专区留言道,《与妻书》在书本上学过,在林觉民故居看过,但真迹还是第一次见,这样的网络直播可以再多一些。

作为闭馆期间博物馆提供文化服务的一种新方式,网络直播带给网友更立体的参观体验,有望成为文博行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

走进历史,遇见广阔世界

如果把藏品比作是博物馆的心脏,那么教育就是它的灵魂。

位于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以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公共教育为己任,花大力气打造流动的博物馆,其线上教育办得有声有色。

3月8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有声社教——唐山过台湾”上线,网友甚是惊喜。

为什么台湾人称大陆为“唐山”?与福建有什么关系?主播带网友一起走进一部两岸共同的历史,并在随后几期分别讲述不同姓氏家族“过台湾”的故事。此外,该馆的线上教育还奉献了“闽台缘里的老物件”“有声社教之六朝轶事典故”“教育不打烊——闽台木偶戏艺术”等系列作品。

手指间的博物馆,打破了“院墙”,显得更亲民。

4月3日,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云手工课程上线。用简单的材料就可以玩转博物馆,这可把孩子们乐坏了。

准备好彩泥、粗吸管、刮刀和剪刀,线下很多小朋友开始跟着老师巧塑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抓住了这几个特征,一个个学起来有模有样。

“惠安女独特的服饰文化,与生活环境和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是古代百越遗俗与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碰撞交融而形成的民俗文化遗产。”中国闽台缘博物馆讲解员阮玲娜说。

疫情防控期间,位于龙岩的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同样主打线上教育,推出短视频“闽西‘四大暴动’——永定暴动、蛟洋暴动、平和暴动和后田暴动”,备受网友喜爱。

“去年暑假到龙岩,我只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址和土楼。这次看了闽西‘四大暴动’短视频,我才了解到,永定暴动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省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农民武装暴动。今年暑假一定去现场走一走,来一场有意义的红色之旅。”在屏东中学读书的叶小丽说。

为了让躺着的历史“活”起来,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除推出多期“网上看展”,讲述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之外,还制作了原创红色动画短片《血战湘江》《汀江码头》和原创微电影《杨成武率部围歼阿部规秀》,吸引众多粉丝在线观看,重温红色记忆,遇见更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