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今日头条(加摘要) > 正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福州路径”
2020-05-11 10:59:18  吴晖 林洪相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陈朝兰

三坊七巷。记者 叶义斌 摄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福州古厝〉序》,深刻描述了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自然风貌、地理特点和文化底蕴,如数家珍地介绍了福州知名的历史人物和古建筑,深刻论述了经济发展与人文环境保护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对保护传承好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充分体现了对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感情。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一系列开创性的工作理念和实践方法,为延续闽都文化的“根”与“魂”奠定了坚实基础,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市委、市政府带领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牢记嘱托,带着特殊感情、特殊责任深入学习领会贯彻《〈福州古厝〉序》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把文物保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工作策略,构建历史文化名城治理体系,全力推进各级各类文物保护修复,做好新时代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让八闽首府、有福之州绽放光彩。

全域推进 应保尽保

市文旅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何晓斌,每天总要抽时间登录“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查看城建项目涉及文物情况并及时给出意见。

点开系统内新近上传的“塔头七期项目出让地块(二)”协同会商材料,何晓斌通过比对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图,发现该项目未涉及文物点,随即给出处室意见,经报审之后,出具文物部门会商意见“同意该项目”,并上传平台。在城区不可移动文物落点分布图上,涵盖了福州市城区17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何晓斌告诉记者,在城市建设用地中,福州市已形成“文物保护优先”原则,将文物同国土、环保、林业、水利、园林等部门规划成果及审批数据,落实到“福州市‘多规合一’协同工作管理系统”这一共同的空间管理平台上,所有项目均需文物部门明确选址范围是否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并出具相关保护意见。

正在建设中的福泉高速公路连接线拓宽改造工程,原设计一条铺道,需将不可移动文物——林浦尚书里牌坊向东北侧迁移20米。项目提交审批时,福州市文物部门即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线路。若确实无法实施原址保护,需进行异地迁移保护,应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根据文物部门的意见,项目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多次对文物沿线进行勘查、调研,进一步优化线路设计,最终形成了对铺道机动车流系统采用绕行、非机动车流及人行保持连续的总体设计新方案,对林浦尚书里牌坊实施原址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期间,亲力亲为,推动制定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最早的保护条例之一;组织修复了闽王祠、华林寺大殿、林则徐系列遗迹、琉球馆、林觉民故居等,首创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即成立福州市文物局、组建福州市考古队、颁发一颗印、拨付100万元),全力延续千年文脉、守护闽都之魂。

秉承习总书记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思想理念,近年来,福州市颁布了一系列名城保护法规、规范性文件,编制了《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32项专项规划,把历史和文化保护列入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通过强化立法、完善规划,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全市域、全体系、全要素推进古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

市名城委主任杨勇向记者介绍,实践中,福州市创新制定“全域推进、分类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弘扬”的“十六字”工作策略,作为全市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遵循和路径。全域推进,就是从县(市)区到镇(街)、村(社区),所有历史文化遗产要应保尽保。市文物局局长吴聿建介绍,经过全市范围内开展文物普查,福州市已建立健全4746处不可移动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切实做到保有所依、应保尽保。

分类保护 留住乡愁

古建筑是构成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福州市历史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多样,包括文物建筑、文化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传统老街巷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为抓好贯彻落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重保存历史文化和古城风貌,福州市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机制。

不同类型采取的保护模式不同。对于文物建筑,福州市实施定线落地等基础性保护工程;对于文化遗址,高水平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着力推进保护与生态、旅游等融合;对于历史建筑,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注重新旧结合,保留传统格局、街巷肌理、建筑形制、历史风貌、自然景观,让人们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同一类型运用的保护方法不同。根据各县(市)区的资源禀赋、文化特征、地域特色、文脉传承,福州市打造了15条特色历史文化街区、51条传统老街巷。每一街区区位不同、文化不同、特色不同,改造方式也各有千秋。其中,有结合旧改和征迁工作还原历史街区风貌的,有结合周边重要风貌区、历史地段连点成片形成规模的,也有按照“整体保护、有机更新”原则对街区进行绣花针式打磨的……

位于仓山区的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沿着亭下路、爱国路、乐群路两侧,各式建筑林立,包罗了明清中式、哥特式、新古典、巴洛克等风格。这里遗存有一批风格各异的近现代建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物馆”。

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罗宅,是烟台山历史风貌区代表性建筑之一。这座福州古厝已于去年修缮完成对外开放。项目负责人介绍,设计团队尽最大努力保留罗宅原有风貌,保留中国传统院落建筑的精髓。

修缮中,罗宅集结了一群老匠人,以追求纯手工打造的质感与细腻度,再现中式住宅的唯美,8位平均年龄50岁的雕刻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梁柱、雀替修复,4位平均年龄60岁的泥塑匠人耗时2个月完成山水头、墙体修复,2位平均年龄50岁的彩绘匠人耗时35天完成山水头、墙体彩绘。后院毛石挡墙因施工观感要求,3名石匠历时近90天完成。

活化利用 永续传承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要充分发掘其当代价值,让宝贵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于历史文化遗产而言,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

近年来,福州市累计投入300多亿元,全面梳理老城历史记忆、古城符号和福州元素,深入挖掘古建筑和文物背后所蕴藏的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统筹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在具体工作中,福州市坚持“活化利用、传承弘扬”原则,引入文化、旅游等理念,激活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历史建筑和文物重焕生机,传承、发展城市文脉,凝聚起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的强大精神力量。

位于福州城市中心的三坊七巷,是中国都市仅存的一块“里坊制度活化石”,保存有200多座古建筑,人文底蕴深厚。福州古厝集团总经理郑嘉贤介绍,福州市坚持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让三坊七巷不断焕发时代活力,成为闽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标本。

三坊七巷以传统节日为抓手,不间断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福州传统民俗展示、体验活动,吸引了脱胎漆器、软木画、油纸伞等民间艺术业态入驻。坊巷内各类古厝逐步被开辟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中心、交流平台以及文创产业基地,延续了古厝原有的使用功能、传承了闽都文化的血脉与精神,同时嵌入现代生活,古为今用。如今,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年接待游客量已连续多年突破1000万人次。

福州市还结合历史文化遗产自身特色和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合理利用和开发模式。比如,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围绕宣传弘扬林则徐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精心策划了林则徐廉政事迹展、禁毒展、家风展等专题展览,成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近年来年均接待参观者逾百万人次。

为满足市民和游客需求,福州市推出了四大经典福州古厝旅游线路和8处古厝“打卡点”,充分展示福州古建筑和文物保护的积极成果。

市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人表示,福州市将在一如既往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动合理利用与创新转化,坚持文旅融合,千方百计让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让城市文脉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