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 品牌部 > 全福游 > 正文
福州“三把刀”妆束期待火出圈
2024-07-24 10:44:07   来源:福州晚报  责任编辑:陈娜

旧时福州女子的“三条簪”妆束被称为“三把刀”。这种头顶兵器的妆束全国绝无仅有,传说既是为了固定发髻,也是为了防身、杀敌。

创新版“三把刀”妆束造型展示。

与蟳蜅的“簪花围”火出圈不同,福州的“三把刀”妆束平常难觅踪迹。福州一群汉服妆造师通过一些黑白历史照片,成功复原了这富有传奇色彩的“三把刀”妆束。

今年4月,在市文旅局主办的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上,模特们戴着这套妆束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不久前,他们以此申报的“福州传统妆束技艺”入选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眼下,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们又融入年轻人喜爱的国潮元素,让“三把刀”妆束和现代生活、文旅碰撞,助力福州传统文化出圈。

旧时福州妇女发髻上插着“三把刀”(资料图)。

“三把刀”妆束技艺入选鼓楼非遗项目

得知记者来采访,汉服妆造师团队成员黄秋辉特地拿来了家传的“三把刀”。

“三把刀”由三条银簪组成,簪的形状扁平如剑,刻有花纹,十分精美。妇女梳妆时,三条银簪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

“主簪是我外婆传给母亲,后来又传给我的。左右副簪是我们在福州的古玩店淘来的。没想到它们完美地凑成了一套,总重约100克。”黄秋辉说。

“古风妆造有很多团队都在做,我们想复刻一些独一无二的。”黄秋辉说,几年前开始走红的“簪花围”给了团队灵感,他们便把目光投向福州传统妆造。

2018年,在黄秋辉娘家的一次聚会上,有人不经意间提到“三把刀”妆束,一下子就引起了团队成员的兴趣。他们在网上搜到一些照片,惊叹于老福州发饰的独特,感叹没有见过实物。

此时,黄秋辉70多岁的母亲突然插话:“谁说我们没有?”随后,她从老式保险箱里取出一根祖传的银簪,正是“三把刀”的主簪。

黄秋辉细致复刻“三把刀”妆束。

有了实物参考,团队复刻“三把刀”又多了一份信心。他们找到银匠,根据实物复制了一套“三把刀”,又照着清末的老照片,尝试还原当时的发髻。

“一比一还原当时妇女盘的发髻最困难。古人没有用发夹,用‘三把刀’就固定住了头发。我们从老照片里发现,她们借助了布条、假发等。”黄秋辉说。

一次次尝试,团队离复原“三把刀”妆束越来越近。“和老照片一样,复原后妆束从正面可以看到三个刀柄和头顶发髻,左右副簪交叉角度约160度。一般来说,‘三把刀’妆束外还会搭配夸张而硕大的耳环。”黄秋辉说,富贵人家还会加戴各式各样的银簪或金簪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去年,团队成功复刻了百年老照片中站在万寿桥前手握扁担的福州妇人的“三把刀”妆束。

“复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想,‘三把刀’妆束技艺能否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给了我们强大的信心。”黄秋辉说,今年4月,在市文旅局主办的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上,模特们戴着这套妆束亮相,惊艳了广大游客。今年6月,团队申报的“福州传统妆束技艺”成功入选鼓楼区非遗项目。

从流行到消失

“三把刀”经历了什么?

黄秋辉展示的“三把刀”。

关于“三把刀”妆束的来源,向来众说纷纭。

已故的福州文史专家郑丽生考证,《晋书·五行志二·服妖》(卷二十七)载“惠帝元康中(291—299),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玳瑁之属,如斧、钺、戈、戟以当笄”。他认为,“三条簪”正是从“五兵佩”而来,不过从斧、钺、戈、戟变为刀、剑罢了。

在福州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是,400多年前倭寇大举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当时的福州妇女为抵御倭寇,把小铁器改制成铁发簪,用来杀敌、防身甚至是自杀。

也有人认为,“三把刀”是福州畲族妇女的一种打扮。

已故福州文史专家黄启权在《古时福州的一道风景线——“三条簪”》中介绍,“三条簪”溯其形制,实晋人旧俗之遗传,后乃成为全国绝无仅有的了。

通过挖掘“三把刀”妆束的历史,黄秋辉认为,“三把刀”原先是真刀,有防身作用,后来渐渐变成一种装饰品,铁器改成了银器,真刀改成了刀状发簪。

团队主创兼模特许晶从老照片中发现,不只农妇会戴“三把刀”,一些形象文雅、面容姣好、衣饰精美的女子也会戴,只是更华丽,有的还融合了畲族凤凰装的头饰特色。

“‘三把刀’多为银制,山区妇女也有用竹制的,个别富户的主簪则用黄金打制。”许晶说,他们在古玩店里看到的“三把刀”老物件工艺精美,刀柄刻有祥云、梅花、鸟类等吉祥花纹,有的刀身上也有精美雕刻,或刻着“永结同心”等字样。

许晶认为,福州古代女子头戴“三把刀”,一是劳动需要,因为她们平日里劳作,发髻必须扎牢;二是为了防身,遇到坏人时可以抗争自保。

“三把刀”妆束为什么突然消失了呢?原来,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声涛认为“三条簪”是“蛮俗”,说它“有伤风化”,便叫福州警察局下令禁止,见有如此打扮进城者便拔下她们的头簪扭曲丢弃,由此还引发了一场“三把刀”挑粪农妇大闹省城警署的风波。

民国时期的福建《民政概况》记载:“省会附郭,旧日多插银簪三条,如刺刀,名曰三簪。现经劝导,不复再插。”

今年4月“,三把刀”妆束在福州美丽乡村旅游季主会场惊艳亮相。

融入现代审美

传递全新文化内涵

作家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头戴“三把刀”的福州妇女:“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我认为‘三把刀’体现了福州妇女勤劳持家、大无畏的性格。我们希望传递这样的文化内涵。”黄秋辉说,他们希望像汉服妆造一样,让“三把刀”妆束融入日常生活和现代文旅。

“在传统‘三把刀’的基础上,我们融入了现代审美和国潮元素,赋予它更多美好的寓意。”她介绍,团队将柄部形似矛的主簪替换成毛笔头样式,左右副簪变换为砍刀状,同时在银制头饰外加上了多宝簪等颜色艳丽的头饰,既有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意,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今年6月8日,团队参加鼓楼区文化馆举办的世界遗产日活动,“三把刀”妆造体验非常吸粉,大人小孩争相排队体验。

本月初,黄秋辉带着两个女儿去广州旅游,她特地给她们梳了“三把刀”妆造,一路上回头率超高,还有游客主动搭话、留影,问她这是哪里的造型。对此她总是骄傲地回答:“福州的!”

团队负责人张丹说,未来他们计划在福州景点打造“三把刀”妆造体验店,向外地游客介绍福州的传统文化。他们还打算利用手头的资源和剧组合作,拍一部和“三把刀”妆束有关的剧,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历史和文化。(记者 马丽清 陈丹/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