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不了学习,教他们做人
杨七妹自己没什么文化,面对孙辈的4个学龄孩子,这位朴实的农家妇女拿出子女每年给她的零花钱800元,设立了一个小奖学金,每年都给予奖励,鼓励4个上初中的孙子开展学习竞赛。
“我讲不出什么大道理,我就是用自己的言行,来教他们怎么做人。”杨七妹说,四子康建平在高中成绩一直是学校的前3名,在参加高考的前3个月,由于忙于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成绩落到了的全年段20多名,康建平在挫折面前消沉了。得知情况后,杨七妹在周末带孩子到山上砍柴,一路上和他谈心,帮助他走出心理阴影。高考时,康建平发挥出色,考上了厦门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在乡邻的帮助下,杨七妹家曾盖起一栋简陋的房屋。1998年夏天,帮助他们建房的其中一位乡亲也开始建房,急需人手。本来每年暑假是康建平和建泉兄弟打工挣钱,补贴学费的“黄金时间”,但杨七妹还是把子女都叫回来,她说:“别人在我们建房时大力帮助过我们,知恩回报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后来在交学费时,杨七妹只好把家里的3头半大的猪,还有12只鸡鸭,提前卖了。这个夏天,两个孩子尽管没有赚到足够的学费,但他们都收获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学会感恩,学会互助。
这种精神在杨七妹的子女心中扎下了根。在康建泉14年的交警生涯中,自掏腰包,资助在值勤中遇到的困难群众10人2300多元。
给不了钱财,给他们精神
上世纪九十年代,康家的三子康建泉和四子康建平都处在求学的关键时期,当时一家人的年收入才1000多元,可光两个孩子的生活费、学费,每年就要开支3000元左右。杨七妹决定到信用社贷款,5年间,为了孩子的学业,共贷款7000多元,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孩子们先后参加工作才还清。
为给孩子省学费,杨七妹节俭到几乎苛刻的地步,在孩子参加工作前的5年里,她没有添置一件新衣,一家人一年只在几个重要的节日才吃点肉。“我们给不了孩子太多的钱,但是精神上我们支持他们。”杨七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