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深深震撼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德。一场无需发动的援助,迅即在宁德市展开。人们纷纷用自己持续不断的爱心奉献帮助千里之外的灾区人民。正是因为这样的“爱”的牵挂,创造了救援路上的无数个奇迹——
地震发生后,宁德市快速组建了一支医疗救助队赶赴灾区救治伤员,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仅用了24个小时,建队时间之短是前所未有的。
自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起,宁德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捐款高潮。5岁女孩在父母的带领下捐出了自己的压岁钱,怀孕母亲代未出生的孩子捐款,88岁耄耋老人捐出了他积攒多年的积蓄……一幕幕感人场景不断涌现,短短10天,宁德市募集到3200多万元,创下了又一个爱心奇迹。
救灾贵在持续,爱心贵在永续。去年6月27日,宁德市援建彭州市升平镇前方指挥部进驻升平镇,拉开了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序幕。近1年来,援建者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高度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全市330万人民的爱心送到了灾区人民的心坎上。令人鼓舞的是,灾区重建开展得十分顺利,宁德市援建项目升平镇中心幼儿园、升平镇场前道路日前交付使用;援建项目宁德大道、升平镇广播电视站即将竣工。不到1年时间基本完成了援建之初提出的“三年完成恢复重建”的目标,为受灾群众筑起了希望的家园,创造了另一个奇迹……
汶川地震虽然过去1年,但爱心仍在继续,感动无时不在。我们希望通过重述这些奇迹,回忆这些感人故事,让更多的人伸出援手。
10天募集捐款3277.85万
“四川灾区太惨了!我没什么钱,但那天捐得少了……”。2008年5月23日,一名50岁女子踩着三轮车来到福鼎市道教协会办公室,放下一沓10元、5元凑成的1000元钞票,话没说完就急匆匆地欲转身离去。据事后调查,这已是她在地震发生后的第4次捐款了。
这名女子名叫李华珍,也是个苦难之人。18年前,原籍云南省会泽县的她因与丈夫感情不和,带着一个刚出生几天的男婴离家出走,一路乞讨来到福鼎。而后,又在路边捡到一个刚出生不久被人遗弃的小女孩。从此,她从花几十元钱买旧板车替人拉货养活子女做起,后向别人租赁三轮车营运发展到自己买三轮车载客谋生。“四川灾情很惨,太惨了!我也是个苦命人更懂得灾民的苦楚,虽然自己也很拮据,但我愿意多捐一些!”
地震发生后,像李华珍这样的感人事迹每天都在上演。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一笔笔感人捐款,像一颗颗晶莹的水滴,汇成了爱心的海洋,创造了10天募集捐款3277.85万元的爱心奇迹。
这其中,有5岁的孩童,也有80多岁的耄耋老人;有党员干部,有企业家,也有普通的农妇。他们中间还有不少人向灾区人民伸出援手,但却不肯留下自己的姓名,还有一些市民直接把捐款汇到了红十字会的账户上,汇款人姓名、地址却是空白的。于是,他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好心人”。
24小时集结一支医疗救援队
从接到上级命令到正式出发,宁德市首支医疗救援队组建的整个过程还不到24小时,这样的速度可谓史无前例。
由闽东医院、市医院、市中医院参与组建的宁德市首支医疗救援队,在组建过程中,都出现了医生、护士主动请缨,争相报名上一线的感人情景。考虑到灾区繁重的救治任务及艰难的工作环境,各医院都在短时间内从骨外、胸外、神外、普外科等科室挑选出身体好、业务强、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最终“入围”者,大部分都是医院各自专科领域的“一把刀”,平均年龄仅30多岁。
2008年5月16日,刚下飞机的队员们还没来得及休息,就被当地指挥部安排到成都市武候区医院,其中6名队员立即换装进入手术室,其余队员也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入川之后,队员们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不少于18个小时,创下了3日救治了60余名伤员的奇迹。
令人感动的是,在武候医院病患情况稳定后,队员们还主动请缨,带足药品,前往四川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向峨,对当地灾民进行医疗救治。吃着方便面,住在临时的帐篷中,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这让不少队员感到体力透支,但让医务人员感到很欣慰的是,灾区人民都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看待。
- 2009-05-12震后一年 新生新人新日子
- 2009-0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大事记
- 2009-05-11永远和人民血肉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