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读者节> 我与福建日报 > 正文
难忘伴我前行的编辑
www.fjsen.com 2009-06-05 19:19  金文钦 来源:本网    我来说两句

今年3月中旬,我应邀参加《福建日报》举办的《屏山时评》作品颁奖会。主持人介绍来宾时,称我是 “资深时评作者”。我深知冠以这一雅号名不副实,但也为是《福建日报》的热心言论作者而自豪。我坚持杂文创作20多年,已出版4本杂文专辑,累计作品数百篇。殊不知,这一切与《福建日报》有着不解之缘——引导我走上杂文创作之路,从起步、成长,直至成功的,正是《福建日报》的编辑。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在党委宣传部门工作,虽酷爱读杂文评论,但对杂文创作一窍不通。有天,从报上读到三明新建的麒麟山公园第一天开放,就涌进了3万多人的消息,好生感动,于是,就和同事试写了一篇千余字的评论,寄给《福建日报》文艺处。不久,文章以《公园与产值》为题见报了,虽只有数百字,却是编辑用心剪裁的结果。正是许多这样的编辑甘为人梯,默默工作,提携新人,使《福建日报》倍添凝聚力。

1983年的一天,读到《福建日报》学习版上刊登的《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一文,以“吴下阿蒙”的典故,引出对知识分子当刮目相看的道理。阿蒙原本目不识丁,后来发奋苦读成了读书人。我觉得这倒给人另一番启示:许多工农干部经长期学习实践,不也进入读书人行列了吗?于是,我以此立论,写了《也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并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寄去了,想不到,稿子很快就见报了。党报编辑的大视野令我为之景仰。

1987年,我在县宣传部门工作时,对 “生产力标准”讨论有着一些想法。认为衡量生产力,“应把生产力要素同经济发展指标综合起来进行考察” 、“不能简单地把生产力标准等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于是,就写了《科学把握生产力这把“尺子”》的文章寄到报社,被理论版摘要刊登了。我杂文创作的逆向思维,就是在编辑的耳濡目染中逐步形成的。正是编辑深邃的思想先导,影响着作者的创作方向,才有更多的作为“党报旗帜”言论的出现,党报才彰显导向性的功能。

我曾在县里担任领导工作七八年,更多了解到民情、民意、民声,由此萌发的所思、所想、所悟,常会在脑中冒出一些火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付诸文字。说起来,这都是对俗人、俗物、俗事的感悟,比如《小光饼·大名牌》、《是斗笠不是乌纱帽》、山村老妈妈的肺腑言》等,都是些凡人小事、凡人新事,却一一登上了《福建日报》副刊的“大雅之堂” 。

我的杂文创作之路并不平坦。有人把杂文比喻为带刺的玫瑰。既然有“刺”, 就易让人生厌。有朋友劝我,你身在官场,就别“惹是生非”了。在我犹豫之时,正是《福建日报》文艺部的编辑为我的杂文写了评论——《杂文家的乡土情结》。文中说:“大凡杂文之‘家’,为责任、使命所驱,常作谔谔之言,作盛世之言……为人所欣,亦为人所妒”,“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除却责任,除却精神,吾复何求”。这不仅给我创作艺术上的指导,而且给我人生之路的提醒。

20多年来,杂文创作的苦乐生涯,练就了我敏捷的杂文思维和正直的杂文品性,让我长了知识、长了才干、长了志气、长了正气。从中,我领略了激扬文字的愉悦,获得了人生价值的满足。每每想起这些,我就难忘伴我前行的那些知名的抑或还不知名的编辑。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