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传承 > 正文
难忘的厚爱 难忘的教训
──忆人民日报转载朱丹红的两篇评论
www.fjsen.com 2009-08-21 20:04  王仲莘 来源:福建日报网    我来说两句

《昨天·今天·明天》刊于1960年11月3日福建日报第二版

上世纪60年代初,福建日报开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时评栏目──朱丹红评论。由于内容切中时弊,文字较为生动活泼,因此评论出台后,受到广大读者普遍的欢迎,而人民日报连续两次转载朱丹红评论,更使我们受到很大的鼓舞。两次转载,一次是1960年11月10日转载《昨天·今天·明天》一文;一次是1961年12月7日转载《革命的乐天派》。转载的间隔时间都不出一个星期,这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算是很快的了。文章的编排也很用心,前一篇全文3000字,加框发在二版的顶通栏,标题字用的是隶书,字体纤细典雅。后者经删节,仍有2600字,全文加框分两栏站在右下,“革命的乐天派”六个字,用的是洒脱的毛笔字,十分醒目。从这些编排的细节上,我们可以看到编者对它们的厚爱。

人民日报为什么转载这两篇评论

人民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是全国新闻界的最高殿堂,因此,人们都把文章能上人民日报看作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不过,发表的机会很少,而转载的机会就更加难得。一张省报,在一年的时间内,有两篇个人署名的评论为人民日报转载,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那么,人民日报为什么要转载这两篇评论,转载这两篇评论是什么人提出的,编辑部对这两篇评论有些什么评价,这些“内幕”我们都不知道。其实,当时要通过熟人的关系,把情况弄清楚并不难,但我们没有这样做,这就给以后的研究工作留下了麻烦。

人民日报为什么要转载这两篇评论呢?在查阅了当年的一些资料之后,我得出这样几点看法:一是从全国的大气候来说,在“大跃进”招致挫折之后,全国进入经济调整时期,在宣传上强调坚持实事求是,发扬民主作风。为了动员广大干部和群众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团结一致,克服困难,全国上下都十分重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在那段时间,“艰苦奋斗”四个字是报纸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凡是做过报纸工作的人都知道,一个重大问题的宣传,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往往会出现许多重复类似、了无新意的情况。当时艰苦奋斗的宣传也遇到这个问题。怎样深入一步,大家都感到办法不多。

二是那个时期,从毛主席到具体分管报纸工作的胡乔木同志,都很重视人民日报转载报刊文章的问题,经常向人民日报提出具体要求。至于评论方面选载的标准、意向,胡乔木的谈话也许可以作为依据。比如他强调文章要讲究逻辑,“凡是重要问题的社论必须充分展开逻辑”。同时文章必须生动。他说:“文章最大的弱点是平铺直叙。这样的文章不生动,没有吸引力。文章虽然是逻辑思维,也应该生动。”毛主席也多次向新闻单位推荐“切实生动”的文章。

三是朱丹红写的两篇评论,可以说基本上符合上面两条要求。从内容来说,都是以艰苦奋斗、大办农业为主题,并且深入开掘,写出了新意,这在当时是难得的;从形式上来看,坚持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逻辑清晰,说理透彻,内容贴近生活,文字比较生动。

以上几点,虽然是根据推测得来的,但我以为还是站得住的。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