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传承 > 正文
学习的22年——怀念在《福建日报》的日子
———怀念在《福建日报》的日子
www.fjsen.com 2009-08-21 20:34   来源:福建日报网    我来说两句

改革是魂

1979年3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把我从陕西“吹”到了《福建日报》。打倒“四人帮”,经过拨乱反正,新闻工作者释放出来的政治热情转化成业务改革的干劲,大家一心想按新闻规律搞好报道,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批评社会不良现象,积极报道突发事件。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22年报纸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媒体领导的改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的改革力度。

看到现在有些媒体在舆论监督中的尴尬状态,听听一些记者的牢骚,我庆幸自己刚到报社时遇到了好领导。记得我刚调到报社时,曾写过一篇永安县中队(相当于现在的武警)队长枪走火打死打伤群众的突发事件报道。现在看来,这篇稿件很平常,但在当时的思想、政治形势下,能不能见报?自己也没数,只知道作为记者我有责任把事件反映出来。我清楚地记得,老总编刘岳峰同志非常重视,专门把我从三明叫回编辑部,几位正副总编都来听我汇报,认真研究,最后老刘拍板:发,而且要一追到底。稿件发在一版头条位置,六栏竖题。后续报道一直追踪到中队长被逮捕、判刑。领导这样的支持力度极大地鼓励了我参与新闻改革的积极性。调回编辑部后,我又写了因省计委水泥供应、调运计划不周,造成永安水泥厂经常压库停产的批评稿,点到了当时的分管副省长。在领导支持下也发在一版顶栏加框,而且是通栏标题。

当时只是朴素的感激之情,后来我当了报社领导,才体会到当时老总编们这样支持我搞批评报道,需要极大的政治勇气和业务魄力,套句不恰当的话:“育儿方知父母恩。”一个媒体,领导以党的事业为重,坚持改革,记者、编辑敢于直面现实,按新闻规律采写稿件,捍卫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行动才能得到切实的版面体现。我感谢老领导无私地培养了我,更认识到继承这样的党报新闻传统,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治修养和业务能力。当群工部记者暗访104国道“三乱”现象受阻时,我想到了当年老领导是如何支持舆论监督的,知道这时记者、编辑最需要的是领导的支持,便坚决让这组稿件见报,当然在处理上也认真研究相关政策和监督艺术。这一战役打了整整一年,最终得到了国务院纠风办和省委、省政府的表扬。

1982年,我在工商处当编辑,报社正酝酿新的新闻业务改革,我想仅仅是简单的写作改革已经不够了,但是从哪个方向去推进改革呢?心中没数。我花了三天时间,到工厂、商店和福州市级机关等基层单位作了一个小型调查,读者反映当时的二版每天按行业出成“专版”,一天工业,一天农业,一天文教……太单调,阅读兴趣不大。工商处讨论改革方案时,刘岳峰、林振夏、徐明新几位报社领导都参加了,我提出了把二版改成综合版的设想。想不到,党组在改革方案中吸收了我的意见,而且把我调到了总编室。记得刘岳峰同志当时还对我说:“你提出了这样的改革方案,就自己去实践一下吧。”

然而,当改革方案付诸实施时,由于习惯势力的影响,各种阻力都会或隐或现、或强或弱地表现出来。就是坚持短新闻也不那么容易。记得有一位老记者发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说实在话,一是实际上没有这么多版面可发,二是稿件长了,确实也有拖沓的地方。我和当时二版的几位编辑商量后,决定大刀阔斧地删改成一篇340多字的小通讯。想不到第二天见报后,这位老记者非常生气,找到总编室来,还找了林振夏同志。老林当时说了一句:“我们给芝晓的任务就是把长稿改短,我看改得不错嘛。”我听到后,心里很感动,新闻业务改革的信心更足了。第二年,这篇小通讯获得了省好新闻二等奖,风波也就完全平息了。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