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传承 > 正文
学习的22年——怀念在《福建日报》的日子
———怀念在《福建日报》的日子
www.fjsen.com 2009-08-21 20:34   来源:福建日报网    我来说两句

现在有些年轻同志常埋怨领导对业务改革的支持力度不够大,当年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当上总编助理之后,与领导近距离接触多了,改变了想法。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报社领导--张黎洲同志。他从云南调来报社时,我正带着讲师团在寿宁县扶贫。巧的是,他是我大学班主任的同学,是领导也是老师,我下乡前写了一篇评论,正由他审稿。我回报社休假,第一次见他,就是谈稿件。他很和蔼但很严格地指出了评论的不妥之处,看着他修改过的稿件上,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着字,我对他的严格心悦诚服。扶贫回来,作为总编助理,我经常配合他上夜班,体会到他思维的缜密、自律的严格,更感受到他的改革劲头之大。

且不说其他,只说国际新闻上一版,上世纪80年代,这是我国新闻界尤其是地方党报的一大“雷区”。第一次海湾战争快打响时,我配合老张上夜班,经常议论“国际新闻敢不敢上一版”。老张说:“按新闻规律讲,只要有重大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的新闻,都可以也应该上一版。”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一种“潜规则”:地方党报国际新闻都没有上过一版。海湾战争打响那天,老张说:“我们上一次一版,怎么样?”我一听,特高兴,就提了个建议:上在中线偏下一点点。这样既上了一版,又不会太引人注目。老张同意了。当时,除了《解放日报》把这条消息放在一版头条外,其他地方党报放一版还极少。以后,老张又想把国际新闻上一版的做法固化下来,提出在一版开辟“环球揽胜”专栏,从新华社电稿中编一些既有重大意义、又有趣味性的稿件放在这个栏目里,而且稿要短,文字要精彩,容量要大。由于这并不是简单的增加一个栏目,而是党报观念的重大转变,现在说来似乎没什么了不起,但在当时却是要承担“政治责任”的。没有强烈的改革愿望,谁愿意冒这个“险”呢?因此,这个栏目里的稿件,他每篇都亲自审定。

这一辈老领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经过“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对改革盼之愈切,但毕竟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常常一步一步地为改革创造条件,捕捉最佳时机,务求改革成功。有些改革举措,不担担子的人,提意见容易,甚至可以提得很激烈很“过瘾”,但是决策的人下决心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要考虑社会接受程度,考虑后果,考虑责任。然而一旦迈了出去,他们就勇敢地承担责任,一往无前。改革是他们灵魂深处的念想。有次与林振夏同志闲谈,他不无伤感又带点无奈地对我说:“有人说我偏爱周末版,其实我是把它当作新闻改革的试验地来种,整体推起来难,就先种一小块吧。”确实,老林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对新闻改革的不断追求。后来我读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一书,看到当时邓小平同志因为整体推进改革难度相当大,就在非国有经济中先搞“增量改革”,再逐步推进。我们搞周末版、二版改革、开辟“环球揽胜”专栏等等,不都是从“先种一小块”这样的“增量改革”开始新闻改革吗?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