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日报创刊60周年> 内首页> 记录 > 正文
开放足迹
www.fjsen.com 2009-08-26 23:49   来源:    我来说两句

 福建首个国际机场

 厦门成立特区后,交通状况亟待改善。1981年9月,国务院批准厦门国际机场的修建报告。如果按老办法老程序来订计划、上项目、投资,必将坐失良机。于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决定自筹资金。1982年1月,厦门国际机场一期工程在高崎机场原址破土动工。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地方自筹资金建设的机场,也是我国大陆运用外国政府(科威特)贷款建设的第一个机场。1983年7月30日本报报道厦门国际机场空中试飞成功。1983年10月23日本报一版报道了22日厦门国际机场举行通航典礼,当晚省政府、厦门市政府和国家民航局在厦门宾馆举行酒会,欢迎前来参加厦门国际机场通航典礼的海内外嘉宾。同日,本报发表了社论《一次成功的起飞——热烈祝贺厦门国际机场通航》。

 福建高速公路零突破

 交通的闭塞,让福建一次次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这一状况在1997年发生了改变——当年,被称为“八闽第一路”的泉厦高速公路正式通车。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间,终于有了第一条快速通道,它加速了沿线经济带的崛起,每个出口都成为外商的投资热土。这是福建省第一条部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全封闭的高速公路。1997年12月16日本报一版刊登《谱写福建公路历史新篇章,奏响现代化交通建设凯歌 泉厦高速公路顺利通车》的消息,同时刊登新闻通讯《“高速”凯歌——泉厦高速公路建设纪实》。

 “9·8”开启福建走向世界之门

 1987年9月6日,由厦门、泉州、漳州、龙岩四个地市联合主办的“闽南三角区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这是中国最早举办的明确以招商引资为主题的投资贸易洽谈会,此后逐步升级为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作为展示八闽风貌、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9·8”成为福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有力助推器。1989年9月12日本报报道省外商投资贸易洽谈会取得丰硕成果,签订外商投资项目合同534项,利用外资金额6.9亿美元,均超过上届“洽谈会”,外贸出口成交额1.98亿美元。同日配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坚持开放 扩大成果》。此后,几乎每年的“9·8”都成为本报报道的重头戏。

 厦门特区首家外商独资企业

 1984年7月5日本报报道厦门经济特区首家外企印华地砖厂建成投产。印华地砖厂(后改名为印华地砖有限公司)是新加坡印华企业有限公司在厦门经济特区投资450万美元独资兴办的,采用西德雷特、林格等公司先进技术和全套自动化设备,可年产7000万块优质地砖,只需50多名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省政府贺信称该企业“在实践中表现出勇敢开拓的精神,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的毅力,与特区共同探索经济合作道路的诚意,这些都是特别值得赞扬的。”

 厦门特区首个引进大项目

 1984年7月25日本报报道厦门引进美国柯达公司彩色感光材料生产技术和生产线,这是当时我省最大的引进项目,荣毅仁副委员长出席签字仪式。根据这天签订的合同,美国柯达公司将向厦门感光材料有限公司提供生产符合柯达技术、质量标准的彩色Ⅰ型胶片和RC78型彩色相纸全套技术、工艺、诀窍和一条生产1100万平方米彩色感光材料生产线设备,并负责培训我方技术人员。这个项目投产后,将使我国民用摄影的彩色化率从原有的5%以下提高到20%。


相关新闻
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