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第四届艺术节> 看门道 > 正文
论闽剧《贻顺哥烛蒂》喜剧效果构成
www.fjsen.com 2009-11-05 18:02   来源:中国戏剧    我来说两句

(二)谐中寓庄

剧作以悲剧性的社会矛盾冲突做为骨架,从中提炼出喜剧因素,在哭泣中蕴含欢乐。

《贻顺哥烛蒂》以悲剧性的社会矛盾作为喜剧故事殿开的的基础,从悲剧性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喜剧因素。《贻顺哥烛蒂》描写的年代选择在外国入侵,国家动荡,社会矛盾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一个穷人家庭,儿子蒙难,媳妇被迫改嫁的悲剧性事件作为故事的骨架。陈友德,陈春生父子俩儿,都为般工,靠替资本家罗炳文出海压货为生。年关将至,罗炳文为了一已私利,逼迫春生出海,结果遭遇海难。春生虽幸免于死,却被困国外十年之久,与家人失去联系。陈友德为了还债,被迫将新媳妇春香嫁给小商人丝线店老板马贻顺。十年之后,春生、春香缍得以团圆,然而,老汉陈友德却再也看不到这感人的一幕了。这显然是一件深藏着痛苦的事,折射出深刻的社会内容:混乱的社会制度和得势的恶人,共同造成善良的穷人的悲剧命运。

“巧合”是春生家发生变帮的间接原因,由此引发可笑的吝啬鬼马贻顺的故事。寒冬腊月,罗炳文的船“犯风失水”,三十二挑麻舢全部沉没。在当时的求援条件下船员生还的机会微乎其微。然而,作家却运用“巧合”让春生得救。得救之后的春生本该回到福州,但是又是巧合——救春生的船长是个奴隶贩子,春生被卖美观南洋。十年之后才得以返家。可以说,剧作中的巧合是情节的生长点,也是这出讽刺喜剧亦悲亦喜的情感转折点。按照当时的婚姻制度,十年之后回到故里的春生不可能与已为人妻的春午再续前缘。但是故事最后,由于马贻顺的吝啬,春生和春香得以团圆,有情人终成眷属,留给观众一个“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圆满结局。这样不仅鞭笞了讽刺对象,也造成了一种“寓哭泣于歌笑”的独特的喜剧效果。

从人物形象上看,邓超尘先生运用中国传统创作方法,成功塑造了处于社会动荡时期,旧福州马贻顺等几个小人物形象。“贻顺哥”已经成为福州人心中吝啬鬼的代名词。西方一位喜剧理论家说过,“一部戏剧的永久的价值却在于人物塑造。”11从这点上看,邓超尘先生的《贻顺哥烛蒂》无疑是成功的。

《贻顺哥烛蒂》产生于鸦片战争后的战乱年代,然而观众在此剧中却完全感受不到战火的硝烟,剧目中的情节,对白无全服务于福州人的世俗生活气息,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福州的社论历史环境、风俗习惯和语言。脱离于时代政治的讽刺喜剧受到福州观众的热烈欢迎,折射出当时福州娱乐至上的市民观的悄然出现,并逐渐确立了一种美学姿态:直言不讳地追求娱乐性。世俗性,消闲性的喜剧定们体现了剧本创作中平面化的价值观,日常世俗化的艺术思想,以及可观赏性的追求。


责任编辑:陈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