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第四届艺术节> 看门道 > 正文
论闽剧《贻顺哥烛蒂》喜剧效果构成
www.fjsen.com 2009-11-05 18:02   来源:中国戏剧    我来说两句

(二)围绕讽刺对象的喜剧效果

在整部作品中,作者运用多种喜剧技巧成功塑造了小商人马贻顺吝啬、虚伪、精明的形象。真正做到了“谈笑则字与笑并”(刘勰《文心雕龙》),在一片笑声中,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生活在福州商业中心以马贻顺为代表的市民阶层的独特形象。观众嘲讽却又不乏善意的笑表现出这部民间讽刺喜剧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

①喜剧情节

喜剧情节往往从喜剧效果着眼,总是注重如何便于表现喜剧人物的形象性格,同时,还要为剧中正面人物制造奚落和惩治喜剧方面人物的种种空隙和机会。在巧妙的处理中或借故骂上几句,或打上一顿,使之无可奈何,啼笑皆非。在剧本第五场——马贻顺结婚中,作乾将福州婚嫁习俗同马贻顺的吝啬放在一起,几尽嘻笑怒骂,在结婚这个特定的喜剧情景中构筑喜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

中国人喜欢热闹,讲究喜庆气氛,福州人更是如此。福州传统婚庆习俗,从请媒人说合,到“起贴”,从“三查六问”到“过大礼”,再到纳彩(俗称“答贴”)都有一定的程式,决不可轻易减省。就连订婚时男方付与女方。)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论数字多少,都要有个‘三’,以示吉利。‘三’在福州方言中与‘生’谐音,希望男女双方结婚后早生贵子。”④纳彩(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已获同意,便举行这一仪式)为福州婚俗“六礼”之一。纳彩时,不论挑担,还是抬杠,都要有鹅相随,鹅成为双方联姻的象征。结婚当日,男方多在家中宴请亲朋好友,好好热闹一番。

马贻顺乘陈友德家贫,春生音讯全无之时,仅用了三块“光番”(银元)就逼娶了春香,且这三块礼金还只是他当日收数讨息得来的,更别说“起贴”这些既费时又费力的提亲程式了。马贻顺作为一家生意红火的丝线老板,在结婚当日竟也不摆筵席,家里冷冷清清,毫无办喜事的热闹场面。何不宴请宾客,马贻顺也有自己的说法:“讨亲蛮讨亲,何必请六亲,姨妈亲家姑,请了又长线丁……”在马贻顺的思维逻辑中,钱永远是其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春香只是他买来的赚钱工具——只要用最小的付出,就会得到众多好处。结婚喜宴,马贻顺仅准备了线面、芋和豆腐这三样“供死人”的菜。据有关资料记载,线面是福州的特色面食。手工制作,状如细线,一条线面长约一米。线面因价格便宜,且民间忌辰的家祭以简朴为主,菜肴较为简单,所以福州的老百姓常将线面、豆腐、芋、光饼等作为忌辰用品。马贻顺在结婚“喜宴”上摆上这些“供死人”的东西,不仅招来了伙计八弟的耻笑,也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从此被传为笑柄。


责任编辑:陈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