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新时代海西精神> 精神坐标 > 正文
张仁和:红土地上的红支书
www.fjsen.com 2009-11-06 08:44  薛希惠 项裕兴 张魁勇 罗旺水 戴长柏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群众富了,他还过着穷日子

张仁和从小由长自己14岁的二哥张仁勇抚养大,兄弟俩感情深厚。

1997年端午节那场洪水,张仁勇承包的村砖厂损失了2万余元,他专门请弟弟和村主任、文书等人来查看砖厂的灾情,希望减免些本年度的承包费,但被张仁和拒绝了。过了几天,张仁勇又到弟弟家:“我受灾这么严重,村里就不能研究一下,哪怕是减免500元?”张仁和却说:“合同里并没写这种情况下有补偿,一切要按规定办。”张仁勇愤愤地甩下一句话:难怪你越当越穷!

张仁勇的话没错,四兄弟中,三个哥哥早就建了新房,只有张仁和还住在父母1949年建的老房子里。

在村北,有一排一字摆开的房屋,两旁是新房,墙面上贴着瓷砖。中间是陈旧的土木结构房,这就是张仁和的家。走进屋里,只见泥巴地凹凸不平,简易的木板床上铺着破旧的被子,由于漏雨,四堵泥墙斑驳陆离。家里最时新的家具,全是张仁和1987年结婚时购置的,一个橱柜,一架旧缝纫机,一台30厘米(12英寸)黑白电视。灶台还是农村烧柴木的“大家伙”,张仁和的妻子张秀荷最大的心愿是能买台燃气灶,可张仁和说烧火用烟杆,可省点费用。一阵阵寒风穿过破旧的窗户,屋里的人看着张仁和的遗像,久久地,久久地说不出话来。

张仁和的妻子张秀荷是个朴实的农村妇女,她说,张仁和平时只顾忙村里的事情,家里所有的农活,几乎全由她一人承担。此外,张仁和还做了许多“对不起”家里的事,家里每年有近万元的收入,都不知被他花到哪去了。

像这类事,善良的张秀荷从不计较。但是有一次,她真被气坏了:1996年,镇里街道拓宽改造,在朋友们的支持下,张仁和买了一块70平方米的临街宅基地,准备做店面以改善家庭经济的窘迫。当年底地基刚砌好,碰上村里“三提五统”任务无法完成,张仁和没多想,悄悄以3.6万元的低价把地基转让了。张秀荷泪水涟涟:“别人家都住上新房了,难道我们要住一辈子的破房子吗?”张仁和淡淡地回答妻子:“等我哪天不当村支书了,再去建新房吧。”十几年下来,张仁和经常用工资冲抵村里的欠款、垫付各种费用,如今村里还欠他近4万元。

2002年,总投资30多万元的村部开工建设,不少工程队老板纷纷登门拜访,都被他拒之门外。最后,这项工程向社会公开招标,一家有资质的施工单位中标承建,既保证质量,又节省造价5万元。挂村的镇领导张沐河说,他几次和张仁和到三明跑项目,如果白天办完事,晚上肯定乘班车赶回偏远的宁化,以节省2人的住宿费。张仁和挂在嘴边的是:村里穷,能省就省一点。

张仁和的清明,干部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一年,张仁和因家庭原因短暂离开石壁,村里30多名党员联名写信给上级,要求他回村当支书;多次换届,他都满票连任村支书,在全镇22个行政村支书中是唯一一个。

窗外寒风瑟瑟,望着一脸朴实憨厚的张仁和的遗像,我们的心揪得很紧很紧。在这块客家祖居地上,诞生过90多个革命英烈,也滋养了谷文昌这样的下放干部,今天,张仁和的事迹再次让我们心灵震颤: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新时期共产党员应当怎么做,才能保持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带领群众奋发向前,去完成我们这一代人伟大的历史使命?张仁和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作了回答。


责任编辑:赵舒文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