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商丘市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为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商丘市坚持以市场化运作为取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依托,全力推进"文化名市"建设,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亮点频现。2007年4月7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商丘调研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时,充分肯定了商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并提出在全国推广。
一张蓝图描绘美好前景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当今时代,文化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历史文化是商丘市得天独厚的丰厚资源,商丘有归德古城、燧皇陵、火神台、仓颉墓、伊尹墓、孔子还乡祠、木兰祠、八关斋、应天书院、陈胜墓、白云寺、壮悔堂等名胜古迹,商文化、火文化、木兰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孔祖文化成为了商丘的文化名片,逶迤华商道、八卦古城池、巍峨阏伯台、沧桑白云寺、神圣还乡祠,无一不细细叙说着这里的古代文明及历史辉煌。1986年商丘即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商丘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才能进一步弘扬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才能在文化生产力的航线上潇洒起飞。
将文化作为软实力,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一同研究、一同规划、一同部署。按照商丘市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加快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名市迈进"的总体要求,在对商丘市文化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判断的基础上,着眼市场需求,科学论证,超前规划,努力寻找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燧皇陵
木兰祠
突出商丘特色。围绕商丘独特的火文化、商文化、孔祖文化、庄周文化、汉梁文化、木兰文化,将历史文化与产业经济相对接,以产业化经营的理念、思路和模式深入挖掘商丘独特文化的深厚内涵。
着力推陈出新。着眼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将其规划建设成为产业集群、产业链条、人才、技术、资金、产权保护与贸易、创新服务网络等多"元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系统工程,为商丘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和谐兴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改革创新点燃创业激情
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创新的必由之路。商丘市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企事分开的要求,培育扶持文化企业集团,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
近年来,商丘市豫剧团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扶持引导下,加快体制改革,积极与市场接轨,三年走出三大步,先是改团建院,在全省建立第一家豫剧院,接着"戏企联姻",与张弓酒厂结成利益共同体,优势互补,去年又积极筹备,建立了商丘演艺集团。演艺集团以商丘豫剧院为龙头,将商丘市各县(区)豫剧团、说唱团、四平调剧团、歌舞团等21家文化企业有效整合,成为一个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综合性文化经营实体。走出一条"集团+经纪公司+农村市场"的良性发展道路。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在视察该集团时又一次感到"很振奋",他说:"这个演艺集团路子正、方法对、效果好,我听了以后很振奋!"他说:"你们这个集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你们创造的经验我觉得可以推广,你们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可以在全国推广。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按照现在的方向发展下去,前景是很光明的。"
商丘市抓住重塑市场主体这一关键环节,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限制,以资本为纽带,积极转企改制,将经营性单位推向市场。在商丘市新华书店基础上,组建了商丘图书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文化体育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整合《商丘日报》、《京九晚报》、商丘报业网、商丘市京九印务有限公司等2报1网4个公司资源,于今年6月26日成立全省市级首家报业集团。商丘电视台按照"事业与产业分开,宣传与经营分开"的原则,分别成立了城市频道经营公司和农村频道经营公司,使之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市场主体。
由商丘演艺集团精心编排的大型新编历史剧《浣纱记》
为了使艺术创作团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让
积极探索适合基层特点、适应群众需要的新的文化服务方式和途径,既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商丘演艺集团针对农村闲余人口集中、文化生活单一、对演艺需求大等特点,把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作为重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经常在农村为老百姓演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还牵头组织开展了"建设'文化名市'、送文艺下乡"大型系列文艺演出活动,利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面向商丘农村演出200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在稳定本地市场的基础上,该集团下辖的17家文化企业还主动走出去,开拓外地市场,巡回苏、鲁、豫、皖周边地区演出,并新开拓了广州、深圳、珠海、武汉等阵地。今年上半年,该演艺集团累计演出1887场,同比增长24.5%;演出收入274万元,增长25.6%。
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起初规模很小,市场销售渠道狭窄。近年来,在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引导下,积极开拓市场,努力将画虎产业做大做强。该村组建了市场化公司,形成了画家专心绘画、公司负责中介、业务员出外跑路子的一条龙运营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统一品牌、统一质量,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等地设立了"民权虎"销售专柜,在商丘及民权县城设立了"民权虎"专卖店;利用"民权虎"网站和网页,建立网上销售渠道,形成了专卖店、网络、经纪人销售相互补充的销售体系,目前该村绘画作品不仅畅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还远销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每年出售各类画作2万余幅,年收入达600余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达5000多元。
同时,商丘市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制定出台了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使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相继落户商丘。由上海盛强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1500万元建设的商丘奥斯卡影城,按五星级影院标准设计,面积2300平方米,容纳534人,成为了商丘最好的电影放映场所。由福建大成房地产公司投资1.1亿元兴建的文化商业步行街,让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引市内民间资本投资建设的商丘首家民营古陶瓷艺术博物馆,总投资3000多万元,为全省仅有的四家民营博物馆之一。民间资本的进入,拓宽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文化品牌风生水起亮点纷呈
近年来,商丘市先后成功举办专题研讨会、主题文化节、祭祖拜谒仪式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包装、宣传、推介"三商之源"、"火文化"和"木兰文化"品牌。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反映商丘商文化的大型历史纪录片《大商》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进一步确立了商丘"三商"文化发源地和华商始祖王亥的地位。依托火文化优势,全国第十届运动会在商丘市采集华夏文明之火火种,商丘市还成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之一。挖掘"木兰"文化内涵,组建了多支木兰盘鼓、木兰扇、木兰剑表演队,推广木兰文化,开发木兰牌系列产品。虞城"木兰传说"被省政府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民俗文化研究会"。通过宣传历史文化品牌,扩大了商丘知名度,增强了海内外商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海内外商人纷纷前来商丘寻根拜祖,投资兴业,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加快了我市经济社会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李秀山泥塑
商丘市还着力培育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品牌。根据商丘市涌现的宫灯制作、草编、木雕、刺绣、剪纸、泥塑、唢呐、杂技等13个特色文化专业村的实际情况,通过政府扶持引导,完善服务平台,使之效益和规模不断扩大。夏邑县李店村的宫灯制作已形成产业化生产,产值达2400万元。宁陵的藤编、柳编、草编,柘城的麦秸画也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
文化品牌经过精心打造,焕发出勃勃生机,进一步刺激旅游业的健康发展,2006年接待游客351.9万人(次),收入7.58亿元,带动其他行业收入30多亿元。
商丘市文化产业成效突出,亮点纷呈,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改革创新的发展路子。事实证明,只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把文化建设作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方面,作为增强软实力、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文化名市进程一定能够走得更快更实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