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是一段英勇悲壮的抵御外侮的奋争史
1931年9月 18日,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发动了侵略战争。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即发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宣言,于1932年明确提出了在东北建立自己的抗日武装的方针。之后,中共满洲省委及关内的党组织陆续派出党团员和干部影响和策动士兵反正。从1932年春到1934年,在东北的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先后建立了十余支反日游击队。
1933年1月3日,日本侵略军占领山海关。中国共产党随即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发表宣言,并于1月26 日,发出了《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信中明确指出,在东北地区实行全民族反日统一战线方针,联合各种反日武装力量共同抗日。根据这一精神,从1933年9月至1936年1月,东北地区在党领导下的反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至第六军。这些反日部队,联合义勇军余部和反日山林队在南满、东满、北满和吉东地区建立了各种协同作战的反日联合军总司令部或总指挥部,他们密切配合,予敌以有力的打击。
1936年,根据中共中央发表的《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精神,东北人民革命军一律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从1936年2月到1936年11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部队先后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军。之后,又相继成立了抗日联军第八至十一军。1936年1月,中共满洲省委被撤消,在东北地区相继组成了中共南满省委、吉东省委和北满省委。为适应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需要,东北抗日联军又先后组成第一、二、三路军。抗日联军的编成,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进一步体现,推动了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到1937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已发展到3万余人,抗日游击区达70余县,形成了南满、北满、吉东三大游击区。全国抗战爆发后,抗日部队频繁出击,袭击日伪据点,以此扰乱日本侵略军侵华后方基地,给关内抗日部队以有力的配合。
1937年后,日本侵略者开始不断往东北增兵。对比悬殊的兵力,加之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抗日联军处于艰难困苦之中。到1940年末,抗联部队仅剩一千余人。为保存部队实力,经与苏联远东红军达成的相互支援的协议,抗联部队除留一部分队伍在东北继续坚持开展游击活动外,大部分队伍陆续进入苏境进行休整和政治、军事训练。1942年8月,在苏联境内整训的抗联部队统一编成抗联教导旅。1945年9月初,抗联指战员随苏军反攻东北。他们迅速占据了佳木斯、牡丹江、沈阳、长春、哈尔滨等57个战略要地。从而为我党2万干部、十万大军由关内挺进东北,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