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潜心攻坚 齐力克难 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纪实
www.fjsen.com 2010-09-01 16:50   来源:人民网    我来说两句

压力来自哪里?

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近乎饥渴,可大量文化创造力仍被束缚在缺乏活力的体制机制中

在外人眼里,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的步子历来不慢,如今为什么依然如此紧迫?

最大的压力来自哪里?来自城市露天广场风雨无阻,扭着大秧歌、唱着大合唱的市民,来自乡间对二人转看了一遍又一遍而乐此不疲的农民。

2008年,辽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万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只有71.34亿元,仅占0.5%。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物质生产力的增速。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刚到农村调研文化发展,问一位老农最关心什么,“挣钱呗!”“然后呢?”“看病呗!”“然后呢?”“治安呗!”“然后呢?”“上学呗!”……随行的干部猛使眼色,怎么不说说省上干部想问的文化?老农憋到最后,才来了一句:“有钱了,乐呵乐呵呗!”

李刚后来在省委常委会上讲了这个故事,领导同志全都会心地笑了。他进而引申:“富裕了追求文化消费,是一方面;反过来看,对千千万万还在追求富裕的群众来说,信息的交流、知识的更新、文化的进步,可以大大加速他们致富的进程。对这一点,他们自己也许还意识不到,但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民政府,没理由无所作为。”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中国更上层楼的艰巨任务。可是,众多文化部门,眼下还不足以当此大任。

营口市评剧团、青年京剧团和歌舞团有在编演职人员179名,这些年的演出收入以每年20%的幅度递减,2008年“三团”收入总和仅为34.4万元。演一场大戏,主要演员有时光化妆卸妆就耗时4个小时,但“只能得到10块钱的演出补贴,每个月只能拿到1300多块工资”。

有些文化产品花了巨资,却远离人民群众,在演出市场压根儿看不着。有人称之:“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根本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宿。”

还有各种报刊,大都靠单位订阅和邮局发行;大部分省市级党报要靠自办晚报、生活类、都市类报来改善经营状况……

身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而许多文化创造力仍被紧紧束缚在缺乏活力的体制机制中。面对此情此景,“你睡得着觉吗?”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江自问自答:“反正我睡不着。”


责任编辑:王秀钦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相关评论>> 
 赶集网  火车票  福州分类信息  福州租房  福州二手房  福州招聘  福州兼职  福州二手  福州二手车  福州公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