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当道
面对观念关、利益关、政绩关,辽宁首先原原本本地讲清:文化体制改革为何物
要说人人都睡不着觉,那是假话。
客观现实是,文化体制改革这一任务提出近10年,辽宁各地、各部门在“点”上取得不少经验,但要在面上推开,阻力仍然不小。落后的体制机制对文化生产力的束缚,人人都有感觉,可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不理解、不情愿、不积极”的情绪就冒了出来。
从辽宁看,“三不”情绪,源自过不了的三道关。
一是“观念关”。闯市场的赵本山、范伟、潘长江们个个活得滋润自在,可他们的“摇篮”——辽宁铁岭民间艺术团依然举步维艰。谁都知道,转企改制必须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同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事业人”变成“企业人”。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文化事业单位的出路所在。可对事业编制,大多数人不想丢。没了这个身份,跌份儿。
二是“利益关”。辽宁省委、省政府领导分析:有人不愿整合,或许是怕失去对人财物的支配权;有人不愿改制,或许是怕失去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铁饭碗”;办网吧的不愿连锁经营,或许是怕失去“昧良心”的高额利润;不愿放弃事业身份的人,除了观念的因素,也有“两头吃、两头都要占”的考量。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不只是普通群众的想法,相当一级的领导干部打着相同的算盘。
三是“政绩关”。按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心目中,经济发展最能体现政绩,文化是“彩头”,抓得紧一点、松一点,发展快一点、慢一点,无伤大雅。有的领导干部谈及文化体制改革时,明着说:“我这里经济形势这么好,文化单位那几个人又不是养不起,干吗去费那个劲?”
“三关”当道,并没有阻挡辽宁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除了反复宣讲改革始终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早改革,早受益”外,辽宁坚持做到“三个原原本本说清”:说清文化体制改革为何物,说清文化体制改革怎么搞,说清文化体制改革与参与改革的人是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大道理立住了,误解消除了,怨气化解了,大多数人由改革的持疑者、观望者、促退者变成热心者、参与者。营口市委书记赵化明的话一针见血:“改革文化体制的根本目的是振兴文化产业。如果我们真是看到了这一点,就不应以文化安全、社会稳定、公益与产业、经济属性与文化属性的差异为借口,无视时代的要求,阻挡市场的潮流,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有任何消极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