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众多院士专家再次炮轰科研中的种种“潜规则”,呼唤良好的科研环境,引起网友讨论。我们来连线今天的值班编辑韦雪了解一下详细情况。
主持人:众多院士专家为何再次炮轰科研中的种种“潜规则”?
编辑: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近日开幕,在开幕式上,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直接引述了今年九月份,两名中国学者施一公和饶毅在英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其中提到,尽管近年来中国研究经费持续以20%的比例增长,但是由于研究经费分配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减缓了我国创新的步伐。韩启德再次提及科研弊端,也使得不少专家学者在科协年会上纷纷发言,揭露科研工作中的潜规则,目前在百度上能够搜索到6050篇相关文章。
主持人:学者专家们认为目前存在的科研潜规则都有哪些?
编辑:除了施一公和饶毅之前提到的研究经费分配问题外,劳模许振超在今年的科协年会上讲到了自己的一次经历,许振超在参加某次评审前,被告知要先表态评审公正才能参加评审,许振超很困惑,他说,评都没有评,怎么能知道公不公正?这个态到底该怎么表呢?此外专家学者也提到,科研潜规则还包括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必须搞好关系才能通过项目评审,科研人员必须参加项目评审才能拿到项目审核等。
主持人:对于这些现象,网友有什么评论?
编辑:不少网友都认为,科研领域存在的潜规则归根到底还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网友“眺望海(音)”表示,科研体制弊端很多,比如很多老院士早已脱离科研一线,但仍在科研基金分配中拥有较强的话语权。一些仍在一线工作的院士则直接参与到了分配方案的制定,这些做法难免有违公平。网友“天台巨石(音)”认为,科研机构改革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他说美国一个著名的大学对诺贝尔科学奖的获得者的待遇仅仅是提供一个免费的车位,我们必须把过多的权利和荣誉切割开。网友“花样年华”则认为,如何解决体制弊端成为了科研机构改革的关键,他说中国大多数的研究人员常常嘲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有缺陷,但是他们中大多数人却选择接受它,因为很多人认为除了接受这些惯例外别无选择,因此能让科研人员找到另外的选择才是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