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晨谭
“用工荒”促中国经济转型
“用工荒、招工难”,新春伊始,许多地方又闹起了“用工荒”。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不仅沿海地区招工难,连历来大量输出劳动力的中西部省份也加入了“闹荒”行列。
对于“用工荒”首先要有一个正确认识。当下,劳动市场“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用工荒”的缺口主要集中在加工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
不过,伴随我国人口红利的难持续,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趋势。根据中国社科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人口与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结论,2009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达到72.35%的峰值,而后总量开始下降,预计2030年或下降到67.42%。企业“用工荒”的频繁出现正是这一现象的注脚。
劳动力成本上涨可以倒逼中国经济实现转型。中国经济总量虽然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不过,从质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增长还属于粗放型,主要依赖资源能源的消耗,在成本高企的现实下,迁移、转型升级和转行是大多数制造企业选择的道路。
此外,由于几十年形成的极端的企业强势,虽然中国各种经济指标都在增长,但沿海出口型企业农民工待遇的工资基本没有多大变化。现在,为了留住员工、善待员工、尊重员工,成为不少企业应对“用工荒”的重要手段,这也是“用工荒”带来的一个可喜变化。
对于企业而言,“用工荒”并不见得是坏事。1914年,美国工人的平均工资还维持在2到3美元的阶段,福特汽车创始人亨利·福特却大胆地成倍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宣布将工人最低日薪提高到5美元。正是在“5美元日工资”、“每日8小时”工作制的变革中,美国最终变成了架在车轮上的国家,把汽车变成了改变世界的机器。而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主义则使日本企业获得广泛的赞誉,也造就了日本经济的奇迹。
低成本时代的一去不返虽然是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的前途就是一片黯淡,让企业善待员工、尊重员工、提高员工士气,从而促进生产力效率的提高,中国经济与企业才能走上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