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情系三农惠万家 > 正文
张远富:带领村民致富的三趟旅程
www.fjsen.com 2011-04-21 14:27  李烈 通讯员 陶建华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自创竹荪栽培国家专利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香菇市场滑至低谷,从每公斤60元的价格,直接降至10多元。张远富思量着另谋出路了,但无论如何也不会偏离菌种这条“根”。

除了种植香菇,张远富还兼种木耳、竹荪等菌种。“以前这些都不及香菇赚钱,特别是竹荪,几乎是赔本的。”张远富说。但恰恰是这亏本的竹荪,成就了后来的张远富。

相比香菇每公斤60元的高价,竹荪当时的市场价格就达到每公斤千元左右。唯一的缺点,也是最让人头痛的硬伤,就是竹荪种植难成规模,亩产量不过10多公斤,摊算下来,难以盈利。

潜力之所以叫做潜力,就在于它的生机被困难重重包裹。当香菇在市场大行其道之时,张远富能够洞穿重峦叠嶂,发现竹荪的潜力,凭借的是内心对菌种种植的执著与热爱。张远富决定,自行研究新的竹荪栽培方法。

张远富不过小学文化,但结合大量的实践经验,张远富甚至能找到书中的不足。

“记得当时有本书上说竹荪栽培环境呈碱性,我试了很多次不成功。”张远富说,“后来我拿试纸在长势较好的地方测试,竟是酸性。”

张远富就是这样在反复的试验与修正中摸索新的竹荪栽培方法。摸爬滚打了10年,张远富也磨砺了10年。

“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种香菇赚的钱几乎都用于填补竹荪的空白。”1997年,张远富新的竹荪栽培方法研制成功后,便想将原来的菌种厂搬至城关。城关交通方便,市场更大,但厂址找不到,资金更是匮乏。

2003年,妻子向县妇联借到贷款,第二年,张远富的菌种厂才得以搬到现在的地址,水南洋仂路口部队营房。也就在同一年,张远富获得了将乐县科技局的奖项,科技局工作人员告诉他可以尝试申请国家专利。

当时,张远富已经开始带领菇农们种植竹荪了。其中有一位叫做杨木根,来自黄潭镇,运用张远富研制的竹荪栽培法,最高亩产达250公斤。这比起十几年前10多公斤的亩产量,有点让人不敢想象。

有了这样可喜的成绩,2006年,张远富开始申报国家专利。经过反复的考察、检测、验收,去年8月,张远富的“高产棘托长裙竹荪栽培种制备方法”正式授权公告。有了国家专利,在带领村民致富的第二趟旅程中,张远富走得更加自信了。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