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创建苏区教育事业。
苏区教育事业是在“一切给予战争,一切服从战争”的艰苦环境下不断发展起来的。苏维埃政府提出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干部教育等三大任务。围绕三大任务,苏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苏区大地“区区有高级小学,乡乡有初级小学”,出现“男女老少学文化,村村处处读书声”的繁荣景象。
儿童教育方面:对儿童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是闽西苏区执行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是苏区小学教育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具体实施中,苏维埃政府规定:“凡六岁至十一岁的儿童有必须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在教学中,苏区政府废除旧式愚化教育的《四书》、《五经》等老教材和其他国民党化教材,改用苏维埃政府组织编写的新教材,如《平民课本》、《劳动课本》、《看图识字》等,教材注重切合战争环境的实际情况,强调革命性和实践性,注重趣味性和通俗性。如《跑》一课:“跑、跑、跑,跑到红军好”,让苏区儿童读起来趣味十足。
社会教育方面:为了满足苏区普及教育和提高苏区人民文化水平的需要,闽西苏区开展扫盲运动。普遍设立夜校,让广大工农群众在不脱产的情况下,利用晚上时间学文化。1929年7月,毛泽东倡议创办的新泉工农妇女夜校,是闽西苏区第一所夜校,是苏区妇女教育的开端。
当时闽西苏区90%的工农群众是文盲。为了改变这种情况,苏维埃政府设立问字所、识字班、读报团等机构,开展大规模的识字运动。具体方法是设立问字所、识字班、读报团等。如在乡村每隔10户、街道每隔10铺中设立问字所。由比较识字者负责经常性教育工作。问字所普遍建立识字牌,每天写上一个字,配上一幅画,教群众看图识字。通过各方努力,闽西苏区的扫盲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有的乡村在群众中的扫盲率高达90%。如1934年1月,上杭县通贤区7248人中减少了65%的文盲,才溪区除小孩外的6400余人中,只有10%的人不识字,基本消灭了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