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 正文
1块石碑、2张地契、3个铺名 南后街鲜为人知的前身
www.fjsen.com 2011-07-08 16:36  寇思琴 来源:东南快报    我来说两句

《立典契》文儒铺地保,泔液铺(乾隆58年)

董执谊家存(朝宗铺)石刻

福州城台图(南门至洋头口)

一块石碑,两张200多年前的地契,近日让老福州郑子端如获至宝。他又翻史料,又查看老地图,研究了近一个月后,昨日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他看到了比现有所有史料记载中更早的南后街。

“我确定很早以前,南后街是由三个铺组成的;并且这三个铺,在现有所有的史料中,都无记载。”郑老自信地拿出一本《三坊七巷志》和清代林枫的《榕城考古略》,先让记者仔细查看了两本权威史实对南后街的记载。

很早以前 南后街由三个铺组成

翻阅两本厚厚的史料,它们对南后街的记载是这样的:南后街,原名后街。因位于南大街之后,又称南后街。1966年一度改称前进南路,1981年恢复。林枫《榕城考古略》载:“郡西南隅,自杨桥直南至鸭门桥,皆曰南后街。民国18年(1929年)马路拓成后,改称南后街。旧分三铺:英达铺(宫巷口附近)、西林铺(黄巷口附近)、凤池铺(塔巷口附近)。”

“而我从现今三坊七巷两位居民家发现的一块石碑和两张地契里,也发现了三个铺名——泔液铺、文儒铺、朝宗铺,我认为,这三个铺名是南后街的前身。”郑老从电脑里找出一组相片,讲解起他的推论。他先拿出一张乾隆35年12月的地契(距今241年)和一张乾隆58年地契(距今218年),找出了“泔液铺”和“文儒铺”两个地名,再拿出一张石碑相片,证实了“朝宗铺”的存在。两张地契是郑老在文儒坊内一位姓罗的人家里发现的,而那块刻有“朝宗铺”的石碑,郑老是在编写《闽都别记》的董执谊家见到的。

摊开一张民国初年(约1919年),由当时“福建陆军测量局”印制的福州城台地图,郑老解释说,从这幅地图可以发现福州城内的道路发展比城外台江区快。城内的道路地名已从“铺”名改为“街”名,地契和石碑上所记载的“朝宗铺”、“文儒铺”、“泔液铺”已改为了南后街。但当时的南门兜——洋头口——小桥一带还多数保留着“铺”名,比如,洗马铺、巷口铺、吉祥铺、夏街铺、安民铺等。郑老由此推断,“南后街”这个名字的由来,与该地段的商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店铺多了,商业发展起来了,就形成了街。”郑老指着地图说出了自己的推断。

责任编辑:陈玮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