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媒体行动·基层系列报告> 最新报道 > 正文
福建日报记者郭政:到源头寻找新闻活鱼
www.fjsen.com 2011-08-24 17:43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到源头寻找新闻活鱼

福建日报记者 郭政

我是一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记者,2009年,应聘来到福建日报社,在群众工作部任职。群众工作部是党报联系群众的窗口,两年多来,我跟随部门新闻前辈走遍了省内各个地市,也经历过多次艰苦的采访,但每一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8月15日早上,报社召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动员大会,我有幸入选采访组。开会时,我就把行李拿到了报社,下午,在群众部主任刘见闻带领下,我们这支采访小组就这样出发了,目的地是闽清县白中镇。

下午6时,在镇政府工作人员带领下,我们住进了当地的招待所,一个房间每晚50元。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招待所的条件还是让我有些意外:沙发、电视和床上蒙着厚厚的一层灰,用抹布擦了好几遍也不见干净;牙杯上一层厚厚的污垢,根本无法使用;厕所抽水马桶的拉手是坏的;被子许久没洗,试着盖了一下,身上马上出现红点,瘙痒不止。

小镇的夜晚格外安静。我们准备到街上走走,下楼时,招待所老板分外热情地跟我们聊了起来。老板原本在镇上卖包子,靠着自强自立,于上世纪90年代盖了楼房,开出镇上第二家旅店。由于他是经营户,如今自己交钱办社保,60岁以后每月还可以领取八九百元,对生活十分知足,“其实乡下生活没有城里人想象那么艰苦,虽然收入不高,但我已经很满足了”,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

晚上9时多,街上渐渐无人,只有七八家旅馆闪烁着灯火。我们发现小镇旅馆的生存状态也是条新闻活鱼,我们挨家挨户的找旅馆老板聊天,发现最早的一家旅店竟然开了31年,谈话间,了解到小镇旅馆30多年来的变迁。这几年,镇上经济发展快了,陶瓷厂业务多了,旅馆多了,往来的客人也多了,并没有带来恶性竞争。不少旅馆老板都办上了社保或农保,收入又十分稳定。“如今党的政策很宽松,只有努力就可以赚到钱”,旅馆主人钱美娇告诉记者。

一次意外的谈话,使得我对基层民众的心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群众对生活表现出乐观与满足的态度,基层向我们展现出鲜活、纯朴安逸的一面,让我觉得来这个地方,值!

在第二天的走访中,白中镇继续向我们展现出富有活力的一面:闽清县最大的一个工业园,即将在这里拔地而起,规划面积达到1000多公顷。用当地基层干部的话说,就是“这里将成为促进闽清发展的两个抓手之一。”

尽管顶着38摄氏度高温,烈日下劳动者热情依然不减,我们连续走访了几个工地,居然陆续被工人们拒绝采访,拒绝的理由只有一个——赶工期,怕耽误时间。最终,在一个厂房工地里,征求得对方意见后,记者一边加入劳动队伍,帮农民工兄弟运铁皮,一边采访。这是一次奇特的采访体验,我真正感受到劳动者的艰辛,边干活边聊,他们也比较容易透露自己的心声及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态度。让自己变成劳动者的一员,是采访劳动者的最佳方式。

中午,匆匆吃过午饭之后,顾不上休息,我一口气写下两篇新闻。这时,小镇的招待所变得可爱起来:安静,毫无外界的干扰,真正让一个人沉下心去写作,这在之前是难以体会到的。在完成修改之后,时针指向了下午5时,由于招待所的网络有问题,传稿足足传了一个小时。

晚上8时到10时,又是一次融入到群众中的采访。黄石村,一个人口不到千人的村庄,竟成了文化建设示范村,村里的广场上,从三岁小孩到老人,相应的户外活动设施一应俱全,每天,这里成为数百村民放松身心的地方,甚至外乡人也加入了进来,部分老人当起了环卫志愿者,让广场每天都干干净净。

这是记住走进基层的一天一夜,到源头寻找新闻活鱼,对基层的初步体会,对民众的深入了解,让我感到十分充实。

责任编辑:黄丽红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