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辛亥革命100周年> 回眸百年 > 正文
辛亥百年:孙中山为何选择“革命”?
www.fjsen.com 2011-10-09 15:41  凡之 昊魁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之际,学术界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选择走“革命”之路。

在讨论这个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时,民革中央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会长周铁农指出,孙中山本人曾经讲过:革命是万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不能一直革下去。孙中山何尝不想通过改良的办法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他当然知道这样付出的代价和破坏会少些,但通过上书李鸿章,通过清政府一个接一个的丧权辱国举动,孙中山看到清政府的腐败已经无可救药,意识到不推翻这样腐败的政府,是难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在和平改良的道路走不通的情况下,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孙中山才断然决然地起来革命。“吾因爱平和而愈爱革命,何也?革命、平和。两相对待;无革命,则亦无平和,腐败而已,苦痛而已。”这是孙中山内心的真实写照,黄兴、宋教仁、章太炎、蔡元培等革命者也是如此。

当我们回到历史的真实情境,就会看到反清革命是必然的。周铁农说,孙中山并不是天生的革命家,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甲午战败后,国内兴起过维新派的上书、请愿风潮,寻求政治改良曾经成为社会主流。1894年的孙中山,思想上还很摇摆,处于革命与改良的十字路口。他曾经上书李鸿章,提出了一个发展工商业、改革教育制度和选拔人才制度的理想蓝图,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个主张显然是温和的社会改良主张。遗憾的是,李鸿章对孙中山的上书态度极为冷淡。甲午战争中国一败涂地,孙中山非常失望,由此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他在檀香山成立了第一个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团体——兴中会。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明确揭示了中国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在1905年成立同盟会时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第一次提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主张。1895年的广州起义,是孙中山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理想的第一次。从此,孙中山真正开始了革命活动,直接采取了武装斗争的形式来进行反清革命,并开始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革命党”的旗帜。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许耀桐认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的民主政治就得到了快速发展。当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政治力量积极从事民主政治建设,主张通过全国的民主选举,产生国会,制定宪法,并且由国会中的多数党组织内阁,实行执政内阁制,保证宪法的实行。有了这样的基础,辛亥革命才把皇帝拉下马。(凡之 昊魁)

责任编辑:林洪熙
相关新闻
更多>>视频现场
更多>>囧视频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