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历史意识。客观评价和总结历史,善于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智慧和力量,是一个政党成熟的表现,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待历史的基本态度。1922年6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就肯定辛亥革命使封建政治下的改良运动进步到“民主革命”运动,“推倒了几千年因袭的帝政”,“在中国政治史上算是开了一个新纪元”。这是首次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对其进行了全面肯定,奠定了评价辛亥革命的基调。此后,在纪念辛亥革命的过程中,中共不仅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而且对孙中山等先驱给予了高度评价。如2001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称“孙中山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讲话还对辛亥革命的先驱们表达了敬意,称他们“永远值得中国人民尊敬和纪念”,其“革命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前进的强大力量”。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肯定,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先驱的推崇和缅怀,表达了中共对历史的尊重,彰显了历史意识,也有助于全党历史意识的熏陶与培育。
建构革命话语。从废除帝制、推翻封建专制统治而言,辛亥革命成功了。而从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结局来看,辛亥革命并未达到预期目的,也可以说是部分失败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彰显了革命的价值和意义,不仅有利于民众的革命认知,也有利于革命观念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论证中国革命的正当性、必要性提供了事实支撑与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在建构革命话语过程中,对辛亥革命成败结局、失败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道路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在阐释中国革命为什么要反帝反封建、为什么要广泛动员和依靠群众、为什么要掌握革命领导权、为什么要建立人民军队等问题时,往往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对比说明。比如,大革命时期,随着农民运动的兴起,毛泽东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建构与阐释,正是建立在吸取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密切结合的基础上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建构的经典案例。
实施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针对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注意借助辛亥革命纪念表达政治主张,实施政治动员。1926年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后,彭述之在《怎样纪念今年的双十节》一文中针对当时局势指出:“应该以坚决的精神来拥护继续辛亥革命工作的北伐军,以全力拥护北伐军的胜利,以全力反对英国帝国主义,反对英国帝国主义的走狗孙传芳”。如此,辛亥革命纪念就成为动员民众支持北伐的重要契机。1927年10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为辛亥革命纪念发表告民众书,号召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之下,自己武装起来夺取政权,完成辛亥所开始的革命”,并针对工人、农民、一般贫民士兵分别进行了动员。抗日战争时期,动员民众参与抗日是辛亥革命纪念的重要内容。1941年10月,《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针对相持阶段的抗日局势,号召人民“把纪念当做对日寇发动新进攻的伟大的民族示威”,动员全国军民“粉碎敌人对郑州及任何其他地方的进攻,粉碎敌人对各抗日根据地的继续扫荡,为保卫中原与西北而战,为保卫敌后一切抗日根据地而战,为保卫西南而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