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骑迹”——厦门日报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侧记
www.fjsen.com 2011-10-17 15:50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魔术师刘谦的经典台词,已经为人们耳熟能详。最近,有读者用这句话来形容他们每天拿到厦门日报的心情,不过把句中的“奇迹”改成了“骑迹”。他们说,拿到厦门日报的那一刻,就是见证“骑迹”的时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从8月24日开始,厦门日报推出了一个新的专栏:“骑迹”。专栏的引题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报记者特别行动”。专栏刊发的都是该报记者以自行车骑行的方式深入基层采写的稿件。这些稿件短小精悍,通常只有几百字,但有人物,有故事,语言鲜活,版式清新,所以一推出即受到读者的关注和喜爱。有读者给报社打来电话说,他们每天拿到厦门日报,第一件事就是阅读“骑迹”专栏里的文章。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读者丁先生还给报社热线968820打来电话说:“报社能不能在我们社区也设一个走基层联系点?” 一个报纸的专栏,为什么能受到读者如此的关注和喜爱?奥秘其实只有九个字,那就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自中宣部部署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厦门日报社就在抓落实上下足了功夫。报社迅速成立了“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由厦门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李泉佃任组长。他在给全社采编人员所作的动员报告中说,我们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用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话说,就是要解决三个根本问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只有解决了这些根本问题,我们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才能为群众喜闻乐见。他要求,要通过“走转改”活动,做到“四个提升”,即:提升媒体的亲和力、提升媒体的影响力、提升媒体的公信力、提升媒体的竞争力。随后,报社迅速建立了多个基层联系点,社领导亲自带队赴基层联系点采访。 “走转改”是否能落到实处,关键在是不是“真下去”。如何“真下去”?报社领导想到了自行车骑行这种方式。骑自行车采访,是许多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传统的工作方式。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这种方式已经离我们远去。“走转改”活动中,厦门日报要求记者用自行车骑行的方式深入基层采访,这可不是简单的变换交通工具,更不是“作秀”。自行车能深入到汽车无法抵达的许多地方,如城里的窄小街巷,乡下的纵横阡陌。正是因为记者骑着自行车采访,才会有那么多底层的人物、那么多鲜活的故事在厦门日报上得到呈现:从一心要根治餐桌污染、潜心研制生物有机肥的农民,到长年坚守宗族家庙、为了向回来祭祖的台湾同胞有个交待的老者;从五祖拳发源地海沧新垵村的老拳师,到在竹坝华侨农场生活了一生的老华侨;从社区里花枝招展的中老年“篮球宝贝”,到古树名木的“专职保姆”……他们每一个人的面容都如此生动,每一个故事都朴实感人。许多打动人的细节,是坐着空调车采访的记者永远也无法捕捉到的。难怪读者会说:读报,是见证“骑迹”的时刻。其实,对厦门日报的采编人员来说,“骑迹”又何尝不是深入基层的见证,贴近群众的见证。 “骑迹”,只是厦门日报 “走转改”活动第一阶段的呈现。活动正在深入进行中。接下来,报社领导将分批率队前往基层联系点驻点采访,一批新的专栏,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报记者特别行动——驻点调查”等深度报道栏目将陆续推出。厦门日报社所属的厦门晚报、厦门商报等媒体也正以实际行动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