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十七届六中全会> 媒体评论 > 正文

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

www.fjsen.com 2011-10-20 14:25  韩震 来源:光明日报 我来说两句

要做好文化传承创新,就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这样我们才有作为文化传承创新可能性的起点。中国的文化发展只能从中国本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与文化背景出发,这是我们进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绝对起点,也是我们所说的“中国文化传统”存在的根据。我们不能硬搬别人的文化,因为别人与我们有不同的历史条件和传统;我们只能根据我们自己的文化现实,学习、借鉴别人的文化经验,进而推动文化的创新。

第二,要“扬弃旧义,创立新知”,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由于历史传统只是我们进一步发展的起点,要把我们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发扬光大,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新文化,就必须创造性地对待我们的历史传统。我们重视文化传统绝不是固守在祖辈的成就中坐吃山空、停滞不前,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的发展。司马迁早就告诉人们,“述往事”是为了“思来者”。没有创新的文化,是停滞不前的文化;没有发展的文化,是毫无生气的文化。我们的文化传统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产品,而是有待于我们不断拓展开发的精神家园。

第三,“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这就是说,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也包括吸收世界文明一切优秀成果。即使在历史中已经消失的许多文化形态,它们的许多精髓也会随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汇集在人类文化的主河道之中。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化,应对其他文化系统持基本的宽容和欣赏态度,这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可从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文化成果。如果对其他文化一律持鄙视的态度,不仅不能证明自己的文化自信,还会影响到我们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一种有生命力和自信心的文化,就表现为勇于吸收和消化外来的文化成果,从而丰富和发展自身。当然,我们不能食洋不化,而应该有自己的取舍标准。实际上,批判地自主吸收外来文化成果,不仅不会动摇我们民族文化根基,反而有利于自身文化的丰富和创新。

  • 责任编辑:林洪熙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