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专题>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 最新报道 > 正文

福建省广电集团电视新闻频道《八闽新事》系列报道手记

www.fjsen.com 2011-12-20 17:19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村里回来了一个“怪人”

福建省广电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林西留

如果有人问你,退休了准备干吗?估计很多人会说自娱自乐颐养天年呗!但是屏南的张书岩退休后却更忙了,忙什么?忙修路、忙修房,还有,忙着与古董打交道,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建一个农耕博物馆。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我们《八闽新事》所感兴趣的。

张书岩的农耕博物馆建在他自己的老家——屏南县际头村,9月7日,当记者来到这里时,老张正忙着接待一批来自外地的游客,讲解中的老张可谓如数家珍津津乐道,因为,农耕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老张费尽心思收藏的,而每一件展品都有着一段不寻常的故事,自然,说起它们,老张十分热情。

三年前,老张退休回到乡下老家,作为退休干部,张书岩先是掏钱修路做卫生,接着又免费挨家挨户做起义务邮递员,分文不收,好事越做越多,反而让村民越犯嘀咕:老张怎么了?甚至有村民说,际头村出了个傻瓜!就在大家都在议论张书岩时,张书岩又做了一件让大家不可思议的事,他租来村民几乎荒废的老宅,自己出钱修缮,而且一收就是连着一片共计十一座。就在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时候,老张就在这些修缮后的老宅里办起了博物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村民手中收集来废弃的农具,淘汰的家具,经过用心整理,分门别类,就这样,老张的农耕博物馆开张了。刚开始村民们还不以为然,但是慢慢地经过一传十、十传百,老张的这个农耕博物馆有了些名气,再加上际头村的古朴自然,于是游客纷至沓来,际头村人气逐渐兴旺,这个时候,村民们才开始有些明白,老张这看似怪异的举动原来还有大文章可做,于是大家不仅逐渐理解了老张的意图,也开始帮老张打理他的博物馆,家里有什么宝贝,都愿意送到这里参展,就是一些贵重的传家宝,也可以借给老张,或者租给老张。于是,三年之后的今天,老张的农耕博物馆征集到了5000多件的展品,里面涉及乡村不同的生活用品以及民间艺术等等。就这样,老张和他的博物馆名声越转越大,游客自然也越来越多,只要有机会老张都是自己当导游,每一件老家具的用途,每一件古董的故事,老张的讲解绘声绘色,都能给游客留下独特的记忆。

老张告诉记者,每一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且老张还有另外一个本事,收集文物的同时还当起了调解员。在博物馆里,记者看到一件清代的窗雕,上面雕刻着八仙过海,栩栩如生,只是这么珍贵的窗雕,却有一个硬伤。“ 中间有个裂痕是被锯掉,什么原因呀?两兄弟闹分家,拿去锯掉”。老张听说后,异常心痛,于是找上门,游说两兄弟将两片雕一起借给博物馆,就为这,老张整整做了一个月的工作,结果是窗雕收集到位,两兄弟的怨气也消了。

老张说,村民的理解和支持,是他最大的动力。开这个博物馆原本只是兴趣,没想到能给乡亲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于是老张觉得他必须办好这个博物馆,这已经成了他的责任,老张说,他还经常背着背包行走在乡村,他要让更多的民间艺术走进农耕博物馆,同时也让更多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如今他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那就接着旅游的春风,让村民可以不用离开乡村,就可以将自己的土特产直接销售出去,给村民带来更多的效益,老张很喜欢一位慈善家的格言,好事大家做,我就是来带个头,只要身体许可,他很乐意做这个带头人。这也许就是兴趣衍生出责任的力量!

采访结束了,但记者却在久久回味老张的故事。以往我们在报道乡村变化时,都是有个致富带头人搞企业搞营销,可老张的故事却告诉我们,致富的道路不仅仅只是这一条,一个退休的老人用他的观念用他的实际行动影响带动了一村人,这也是我们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农村的崭新变化,才能真正感受到在农民身上的观念转变。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